主页 > 普洱茶的产地 > 景迈山背景条件--多民族文化乡和县古茶乡背景
2014年05月21日

景迈山背景条件--多民族文化乡和县古茶乡背景

    1、区位条件和地理条件
    (1)现状区位条件
    惠民乡地处普洱市澜沧县的东南部, 景迈山位于澜沧县惠民乡。
    景迈山南部的惠民是连接西双版纳、澜沧、临沧和普洱的主要节点,214国道在此通过。景迈山西部的芒洪是连接糯福乡、孟连的出口。在普洱绿三角(澜沧、西盟、孟连)和西双版纳之间, 景迈山是个结合部,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勐遮乡接壤。景迈山距澜沧县城50公里, 距普洱237公里, 距西双版纳勐海67公里, 距西双版纳景洪120公里。
    (2)地理条件
    惠民乡辖区面积394平方公里。
    惠民乡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8-20度,年降雨量2500毫米左右,属亚热带气候,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甘蔗、芒果、龙眼、橡胶和茶等粮作物和经济作物。
    惠民乡现有林地面积39.7万亩,其中:国有林地32.6万亩,灌木林地4.9万亩, 经济林地1.9万亩,其它0.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5%。
    (3) 环境条件
    群山、云海、蓝天、山寨、民居、帕哎冷、土著族、佛寺、神树、祭物、古茶、台地茶、森林、鸟鸣等是景迈山的环境特征元素。
    群山:远山近山、大山小山,山连山、山叠山。
    云海:云起云落,一泻千里。
    蓝天:清澈湛蓝。
    山寨: 大寨小寨、山寨水寨、傣寨布朗寨。
    民居:二代房、三代房、四代房,代代民居。
    帕哎冷: 普洱茶祖、文化之源。
    土著族:傣族、布朗族、哈尼族和拉祜族。
    佛寺:寨寨有寺。
    神树: 寨寨有神树。
    祭物:崇拜万物, 祭物满山。
    古茶:万亩古茶、千年古茶、林中古茶。
    台地茶: 古茶之后、传承景迈香。
    森林:千年茶千年树,一望无际。
    鸟鸣:群鸟争鸣、万物有灵。
    2、社会经济背景
    惠民乡包括付腊、旱谷坪、芒云、景迈、芒景5个村委会,62个村民小组。5个村委会和联办场、机关、移民、农场、三分场2007年末共计4059户,15393人。
    惠民乡2007年末有总耕地面积31101亩,其中水田面积9446亩,旱地面积21655亩。
    惠民乡2007年末全年粮豆产量4082010公斤(其中谷物3812725公斤,豆类170210公斤,薯类99075公斤),农民人均粮食264公斤。
    惠民乡2007年末有茶地58180亩(其中芒景12000亩、景迈16000亩),年内茶叶产量2320587公斤。
    惠民乡2007年末大牲畜存栏3489头(其中芒景766头、景迈953头), 2007年末生猪存栏9941头(其中芒景2099头、景迈1374头)。
    惠民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838.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03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5.0元。惠民乡农村经济主要收入来源是茶叶(约2256.6万元),其次是粮食(408.6万元) 、牧业(295.2万元) 、交通(71.0万元) 、林业(58.8万元) 、工业(49.9万元) 和商业(44.5万元) 。
    景迈山新农村规划区包括景迈、芒景两个村委员的部分村和柏联茶厂、旱谷坪村委会5个村民小组。
    景迈山范围有茶叶加工厂91个。
    3、政策背景
    (1)普洱市文化发展契机
    普洱市提出发展"特色普洱、生态普洱、文化普洱" 和"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的文化旅游产业。
    (2)澜沧县的文化发展战略
    澜沧县位于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西岸,因澜沧江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 拉祜族占全县总人口的43%。澜沧县具有古老神奇的拉祜族历史、多彩的拉祜族文学艺术、古朴多样的拉祜传统等文化。澜沧县提出"拉祜文化兴县"发展战略。
    (3)澜沧县景迈芒景古茶园共1.6万亩栽培型,至今已种植1826年,被称为"世界茶树博物馆"、是澜沧悠久茶史的见证和"活化石",已被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评审委员会列入全国首批申报的25个"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之一,是澜沧县第一个支撑性旅游景区项目。
    (4) 澜沧县委、县政府2006年立"澜沧景迈芒景古茶园旅游开发项目"并实施。
    4、多民族组成的哈尼族乡文化背景
    惠民是以哈尼族(5529人)为主,傣族(2562人)、布朗族(2528人)、拉祜族(1546人)、佤族(429人)、彝族(251人)等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哈尼族乡。
    (1)布朗族
    1)源流: 布朗族早在唐宋时期就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活动生息,称为"朴子蛮",是县境内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元代称为"蒲蛮"。清代称"蒲人"。民国时期称为"蒲满",自称"布朗"、"阿娃"。新中国建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定称布朗族。全县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惠民乡芒景村、谦六乡打岗村、文东乡水塘村、新城乡腊撤村、雅口乡窑房坝村。
    2)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县内布朗族因历史上长期与佤族、傣族相处,不少词汇和1-10的数字读音与佤族相同,10以上的数字读音则与傣族相同。本民族无文字,部分布朗族通傣语,会傣文。佛寺经书及宗教活动均使用傣语傣文,民间也有傣文书写的历书、传说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书籍。
    3)习俗
    A、居住:大部分居住在山区,重视保护森林,村落周围竹、木茂密,环境优美。以竹、木、茅草为主要建房材料,建盖时全寨帮忙,一两天即成。房屋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四墙落地,编竹笆围四壁,屋架为穿斗,屋顶铺盖茅草。另一种是干栏式竹木结构的框架砖混。
    B、饮食:常年以大米、玉米为主食,辅以荞、麦、薯、豆类等。会制作豆腐和蒸卷粉。男女皆嗜烟、酒、茶,喜酸辣食品。
    C 、服饰:芒景、打岗一带妇女普遍爱用红色、粉红色或天蓝色布料做衣服,式样有两种:一种为左右两衽短衫,双衽在胸前交合,再将衽的双带结在左腋下;另一种为左开襟短衫。两种均为无领窄袖,内穿红色或水红色紧身衣。小腿缠白色或黑色护腿布。年轻姑娘喜欢穿花筒裙,中年以上妇女穿蓝色或黑色长筒裙。裙的上半部有红、白,黑三色线条,裙的脚边饰以花边。腰系红绸带或银裤带,头包红色、粉红色长毛巾。胸前佩带若干串红色料珠,喜戴手镯、耳环。男子服饰较为简单,上着黑色对襟无领短衫,下着宽裆折腰的黑色长裤,头裹黑色或白色包头(头人裹红色包头)。男子好纹身,图案多为飞禽走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