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云南茶树种类备受重视,先后被我国各地茶区引种,因而出现笼统称呼“云南大叶种”。“种”为生物学分类的基础单位,云南茶树资源种类繁多,以“云南大叶茶类”统称云南茶种较为适当。市场所谓的“大叶种”、“小叶种”,并非指叶片长短大小,而是指宽幅比例来区别。云南大叶茶类较常见的主要有勐海大叶种、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三大类。
乔木与灌木
木本植物分乔木与灌木,乔木特征在于有高耸直立的枝干,分枝部位高,以及有主根系,根系分布较深。灌木特征为没有主根系,侧根系发达,根系分布较浅,亦无高达直耸的主干,树冠矮小,分枝靠近地面根颈处。
茶树为山茶科山茶属茶组乔木植物,从云南普洱茶的群体种及野生型野生茶即可看出茶树明显的乔木形态。而高度人工管理的茶园,为稳定茶质及便于管理采摘,多为扦插种植茶树,加之日常修剪管理,茶树呈现灌木“形态”,但其品种仍为“乔木种”。
野生茶
亦称野生型野生茶。茶叶因种生而容易变异,叶片革质肥厚不易揉捻成条索,毛茶颜色多呈墨绿色。茶性滑柔而质重,香气深沉而特异,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回甘长且稳定。另有部分品种茶菁苦而不化,当地少数民族称为苦茶,容易导致腹泻,并不适宜饮用。野生茶适合做成茶品者较少,多数都为大理茶、厚轴茶等有微毒品种。
古树茶
过去亦称栽培型野生茶,但因近年来人为管理增多,称其为野生茶不再合适,故仅以古树茶称呼。与野生茶相比其茶性较强烈而茶质相当,香气较扬,口感更为刚烈。
古树茶与小树茶之区分以百年为界,百年树龄以上称为古树茶,以下称为小树茶。盖因云南百年前有数十年的时间,因战乱、瘟疫等故,茶叶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茶树栽种几乎停顿,这段时间使得之前种植和之后种植的茶树因树龄差异产生了明显的品质差异,因而百年树龄得以成为区分古树小树的标准。
台地茶
现代管理之密植性茶园。茶树种生苗易产生变异,为稳定质量,台地茶多以良种茶扦插无性生殖,过去多用于生产红茶、绿茶等在当时具有高经济价值的茶类。2003年后因普洱茶盛行,许多茶贩开始收购改良绿茶原料以滇青制程制作成毛茶。
台地茶因扦插种植和人工管理,因此茶树呈现灌木形态。为了提高产量因此高密度种植,同时多辅以化肥、农药、除草剂、催芽剂等人工手段。
生态茶
过去亦称野放茶、荒地茶,后因人工管理增加,统称生态茶。为茶园经栽种后少有人工管理,不使用化肥农药,只稍作锄草与翻土。台地茶园经过降低种植密度、停止使用农药、化肥等手段,经过数年时间亦可转化为生态茶园。
群体种
早期普洱茶种植均使用种生苗,因此变异较为常见,同批种植的植株之间往往存在性状差异,以群体种统称,并非指单一某个品种。群体种为1987年国营厂茶品主要原料。1985年良种茶开始大量种植,群体种在国营茶厂茶品中的使用逐渐被忽视。
良种茶
1951年设立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现保存云南大叶种茶树资源607份,为中国第一茶叶数据库,也收集全世界所发现的现有茶种。1975年开始培育繁殖改良茶种,另于1985年成立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厂,作为云南大叶茶良种繁殖推广中心。精心培育云抗10号、云抗14号位国家级优良品种,长叶白毫、云梅、云抗43号等为省级良种。
良种茶研发目标多为适制红茶、绿茶等在当时时代经济价值较高的茶类,因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在普洱茶生产中使用良种茶时,其制成茶品品质并不佳,不为彼时市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