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普洱茶数字化评价体系介绍(2)
2014年05月21日

普洱茶数字化评价体系介绍(2)

  注意:这两个重要的茶韵特征,都是过程,都是在接受茶品后,身体内部发生变化感受到的过程。是过程,那就一定有开始和结束,实践中发现,这个过程越强越长,那么对应的茶品越优秀。

  “气”从0到5分几个等级,度量方式是时间,无“气”的感觉就是0,“津”的度量方式和“气”相同,如果“津”为0,那可能不是茶而是饮料了,在数学意义上,强度的划分有多种,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定义为:倍增,在相同等级上,就简单的使用线性划分,这样简单明了,也好记忆。

  需要说明的是,表中感受茶韵特征强度的时间段,是品茶后的时间段,并不在品茶当中计时,这点后面的冲泡规范中要讲到,也会在茶韵的展现中说明。

  我们的身体平时就有很多循环系统在工作,平稳、有节奏、有规律,由茶引起身体内的循环系统带出一个感受得到的附加过程后,我们就是对这个附加过程的时间进行度量,附加过程由序幕期、呈示期、高潮期、再现期组成,一般在品茶阶段是序幕期和呈示期,品茶完毕后就是高潮期和再现期,强度体验需要度量的时间段就是品茶结束后的那个高潮期的时间,再现期是不度量的,再现期是高潮期过后,身体回复平静的那个阶段,也是茶韵的递减和茶韵强度的下降阶段,有的时候这个再现期阶段非常长,当然长者更佳。

  数字化排列顺序是“气”、“津”,在普洱茶的茶韵上,其所占的重要性也是这个排列。在交流的时候,有时会简化说法,如说是33品级茶,那就是“气”在等级3、“津”在等级3,当要比较两款相差无几的茶品时,才比较精确的使用上述表格的强度定义。

  2007年7月11日零时10分,在东莞万江陈广和堂,有场“号级”茶聚会,着名茶人何作如先生在这个时刻开始冲泡他带来的蓝标宋聘,投茶量:16g(当时人多),仓储:完美,用水:自带农夫山泉千岛湖水、煲水器具:生铁壶、盛茶器具:清代老壶,使用何式烘茶法、何式古董茶泡茶法,在场有普洱年鉴的作者陈智同先生,广州茶商冯瑜先生,这泡茶达到了55的品级,在1点10分结束,一共19泡。我在一觉醒来时间是第二天上午11点,还能感受到胃暖,头部热力蒸腾感,脊椎骨发烫、后背发烫,四肢发烫、面部潮红、皮肤微汗,源源不断的生津回甘。这就是超过(5+)(5+)数字化评价表达的茶了,一般简称这款茶是55品级茶了。

  “气”和“津”是普洱茶的茶魂,是普洱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关键所在,也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老班章茶新生茶能在第一位起跳,也就解释了目前追捧老班章茶新生茶的内在原因,当然,随着陈化期到来,在第一位“气”上起跳的新生茶,会随陈化而消失,何时出现,就不得而知了。

  任何00品级的茶不可能拼配出01品级的茶,同样01品级以下的茶,也不可能拼配出02品级的茶。

  普洱茶的茶魂“气”与“津”,不光代表了陈茶的品质与等级,还是定义普洱茶的最佳手段,这点在后面的文章中再说明。

  新生茶当中,有的具备和陈茶中“气”相同的过程,但是会随以后的陈化而消失,所以这里并不太多关注新生茶的“气”,反而“津”这个过程,在新生茶中特别的重要,实践中,在同一茶群范围内,收集的秋茶、春茶一采、春茶二采、雨水茶,惊奇的展示出:02、03、0(2+)、0(1+)的茶韵特征排列,这个排列和市场的毛料收购价格相当吻合,反复对比过许多茶群的春茶一采和春茶二采,在“津”上,都是看到采摘批次往后,“津”强度的下降,雨水茶就更不用说了。

  大量实例告诉我们,在茶韵重要的特征上,“津”强度直接和茶质正相关。这解决了一个实践中的重要课题:如何感受茶质。

  “津”很大程度揭示了毛茶的内在品质。

  在我追寻的新生茶中,只有生长环境良好的优质茶群才遇到过03品级的茶,成茶基础应该在这里,而不是流行多年的、泛泛而谈的好茶要拼配。

  在构建的普洱茶结构当中,“气”、“津”两项占据头两位。“气”、“津”的强度,需要实践才能有所感悟,也是因人而异的,分辨高潮和平复期,也是需要静心体验。非常遗憾的是,“气”、“津”的过程不太稳定,受季节、气候、茶品状态、环境、人的心情、人的身体状态影响,这也许就是茶性使然,茶性完全释放与感知,是与很多因素相关的。但是缩小影响的范围,在同一天前后两个相距不太长的时间段品茗两个茶品,这个反应茶韵特征的对比关系,就明显了,只是要排除前个茶品的尾韵对后个茶品的影响。

  本文并不因为“气”、“津”在不同外在环境下不稳定的表现,来抹杀这两个茶韵特征的重要性,这两个重要的茶韵特征确实是茶魂。感受不到,不等于不存在,但是茶韵差的茶品则不可能有超常的表现,反复测试,不断发现高点,是唯一可行的,谁叫本人不才,搞出这么一个用身体做一架测试仪的笨办法呢。

  特别要明白,这并非是一个严格的标准,只是一种思想的体现:怎么看茶的问题,度量关系绝对不可能人人相同,因此可以作为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方案,每个人都不会相同,但思想是一致的。

  风格篇:“滋”与“质”

  第三位是“滋”:茶对口腔刺激的感受,汤感,包括香型、香气,也包括茶汤的厚度感与耐泡度,香型、香气包括了山头茶的判断和制程判断,茶汤的厚度感和耐泡度也间接提示了茶质,通过“滋”这一项感受山头茶的风格,还是比较可行和准确的,山头茶风格的确定,关联到另外一个重要的课题:转化方向问题,将在下面的篇幅中说明。

  长期以来普洱茶混淆的概念就是“气”与“滋”,“气”是一个由茶引起身体内部的一种动态过程,而“滋”是简单的口腔刺激,“滋”虽然贵为茶韵的一部分,但是重要性比起普洱架构中的前两位,要逊色很多,原因是由于普洱生茶的特性:自然转化造成的,转化过程中,“滋”在不断变化,最终从富于口腔刺激性趋于柔、润、化,由于变化无穷的“滋”放在茶韵里作用小,还不如放在风格篇里,在新生茶中发挥一个重大的作用。

  第四位是“质”:观叶底,是对原料的判断,对采摘质量的判断,也是对制茶完美度的判断,一般观察叶底,对制茶中产生的瑕疵,对纯正采摘批次山头茶来说虚假的掺料现象和混拼现象,都可以有个清晰的判断。一芽两叶带嫩梗,实践中是最好的叶底形态,早期那种绿茶化倾向:芽头撒面,在被实践抛弃,同时被抛弃的还有碎红茶倾向的切茶机切茶,以及所谓的原料分级。

  拼配茶中,“滋”看汤的厚度感与耐泡性,口感和香气、香型无需关注,这些都是会在未来的自然转化中变化的,排除已知寥寥几款山头茶茶滋的未来走向,其它的,不用去预测,那是梦想,山头茶中,“滋”的作用最大,用风格来判断山头新生茶,避免混淆。当然,风格是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的,信息无法完整传递,解决的办法是建立山头标杆茶品,训练“滋”对应的香气、香型、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