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是谁把普洱茶带到了台湾?(2)
2014年05月21日

是谁把普洱茶带到了台湾?(2)


 

  由于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元”与“圆”同音同意,是为“通假字”。如此看来,《宦海日记校注》中的“一元”即为“一圆”,亦即现在我们所说的“一饼”或“一片”,都是普洱茶的计量单位。
 

  再根据历史记载,在清代,云南普洱茶的形状有瓜型、饼型、沱型、砖型(或方形)。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日记》中提到的“名茶一方”指的是云南普洱茶中的砖茶;“五子元”则应该是包装好的五饼普洱茶。
 

  (三)《日记》体现出在当时,普洱茶已经成为馈赠达官贵人、尊长亲朋的尊贵礼品。
 

  在1825年,曹士桂25岁之际,清代阮福来到云南,并写下了在当今普洱茶界声名鼎盛的《普洱茶记》,文中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同时还记载:“福又捡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可见在当时,普洱茶不仅成为上贡皇室的贡品,也是朝野上下皆知的名茶。
 

  曹士桂在《日记》中提到自己赠予普洱茶的余小霞、高南卿等人俱为当时朝廷中人,笔者从不多的文献资料中查到这么一点:①余应松,字小霞,嘉庆进士,曾任广西三防塘主簿、大滩司巡检、桂州通判。②高南卿大令,高邮人,以名翰林出宰闽中,罹于台湾湾里街之难,奉旨给恤、建祠。
 

  “年伯”是中国古代传统称谓,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从而可以断定《日记》中所说的“史年伯”与“张海春年伯”都是曹士桂的长辈。在中国传统礼仪中,送给达官贵人、尊长亲朋的礼物是很讲究的,要么以名贵著称,要么以地方特色著称,均承载着送礼者浓厚情意。曹士桂送礼中的普洱茶,则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云紫轩普洱茶。
 

  (四)《日记》为考证普洱茶流入台湾的准确时间留下了确切的文字依据。
 

“普洱茶产于云南,存于香港,藏于台湾,普洱茶的兴盛与台湾密不可分。”在普洱茶界,大家一致认为,上世纪末,普洱茶因为台湾人的追捧而兴旺。然而通观当下所有关于普洱茶的书籍,却找不到关于普洱茶流入台湾的真实可靠的历史记载。虽然在台湾黄健亮、耿建兴编著的《当代普洱茶》一书中,提到了普洱茶与台湾的一部分接触历程,但是对普洱茶是什么时候流入台湾这一问题却没有明确的考证。
 

  云南著名茶人黄桂枢先生在其著作《普洱茶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一印)中,讲到“台湾中华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范增平先生……在会上交流的《普洱茶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论文中说,据考,大约在清同治九年(1870),普洱茶传播到台湾,此时移居的广东揭扬县蔡家人,即将普洱茶从广东带到台湾饮用,泡一壶喝一天。”但是对于这一说法:第一、普洱茶传播到台湾的时间是1870年,比曹士桂所记载的时间晚了近三十年;第二、由于只是“据考”和“大约”,未能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依然缺乏说服力。
 

  而清道光年间出任台湾的曹士桂所撰写的《日记》,为当今普洱茶历史文化研究者及普洱茶爱好者们考证普洱茶流入台湾的准确时间留下了确切的文字依据。更有意思的是,普洱茶产自云南,而曹士桂又是云南人。在没有其它确切史料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曹士桂不仅是第一个把普洱茶带入台湾并使之得以名传海外的云南人,也是大陆把普洱茶传入台湾的第一人。

 


 

  是谁把普洱茶带到了台湾?②
 

  从目前笔者掌握的各种典籍中,能明确查实普洱茶流入台湾的记载源于曹士桂。在其后约半个世纪,曾于光绪年间任职于台湾的胡传及台湾本土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也分别在有关著作中提及普洱茶。
 

  一、胡传与普洱茶的渊源
 

  (一)胡传是著名学者胡适的父亲,生于1841年,卒于1895年(道光二十一年至光绪二十一年),字铁花、号钝夫,原名守珊,故一字守三,安徽绩溪上庄人。1889年,胡传获得“直隶州知州分发省分补用”的资格。1890年,在江苏办理税务。1891年,奉旨调往台湾,次年春(光绪十八年),抵达基隆。
 

  1952年,胡传逝世后57年,胡适到台东后说:当地父老仍然记得我的父亲是位武官——胡统领,而非文官──胡知州。台东父老为了纪念这位清代州官,特别把火车站前的光复路改为“铁花路”,并将鲤鱼山忠烈祠旁日人遗留的“忠魂碑”改为“胡传的纪念碑”,碑文额篆曰:“清台东直隶州州官胡铁华先生纪念碑”,并有《碑记》载其事迹。
 

  (二)根据胡传撰写的《台湾日记与禀启》(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记载:
 

  (光绪十八年二月)十八日(公元1892年),先发行李上驾时轮船。张迪铭世兄来送行。席(春渔)(时熙)太守送火腿二条、普洱茶七饼、诗二首。
 

  (三)在上述文献里,胡传明确记录了其本人在即将赴任台湾之际,作为其上司的席太守送了自己“普洱茶七饼”,这七饼普洱茶自然伴随胡传于光绪十八年二月抵到台湾。不难想象,胡传自然会在与同僚的酬唱往来中,共同品饮与分享数量并不太多的普洱茶。
 

  二、丘逢甲与普洱茶的渊源
 

  (一)胡传撰写的《台湾日记与禀启》中,还提到了一个同样与“普洱茶”有渊源的人物——邱仙根(即丘逢甲):
 

  (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初七日,作书复王芝生军门。又作书致署恒春县陈子垣大令。沈昂青兄、李小帆兄过访。邱仙根山长来拜。
 

  初九日,臬道宪遣赴镇台署谒万军门询副营事。答拜邱山长。是夜臬道宪招陪邱仙根、施韵篁二山长饮,并嘱明晨赴副营察看。
 

  文中所记载的邱仙根即丘逢甲,祖籍嘉应州镇平(今广东蕉岭),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1887年中举人,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廷战败,议割台湾予日本。次年四月十七签订马关条约,身在台湾的丘逢甲,联合台绅,先后四次上疏,血书五次,反对割让。而各官奉旨内渡,丘与唐景崧等人,继续留台,筹备义军数万,亲任团练使,决与台湾共存亡。大清割台湾于日本之时,唐景菘正任台湾巡抚,朝廷命他弃台内渡,唐景菘不忍。此时台湾的士绅人民怒极,发誓独自抗日,便宣称成立“台湾共和国”,推唐景菘为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年号“永清”,表示永远归属大清之意。台人指望两位总统领大家与日人死战,以保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