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即将饮用的挤压差,可先将其外包纸去除,整片剥开,拆散,置于陶罐中以除仓味,这种做法被称为“回润”或“醒茶”,时间视具体茶品而定,从一周到两个月不等。醒好的茶还要用纸包好,置于陶罐中,一遍随时取饮。
老字号经典名茶
1735年即雍正十三年,清政府在思茅设思茅厅,将攸乐同知移往思茅,改为思茅同知,思茅又成为普洱与景迈、芒景茶山和西双版纳各茶山之间的中转站,因“普茶”远销而繁荣起来。九年之后,云南布政司拨出千余两白银给思茅厅专门采办贡茶。
随后多年,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外地商旅纷纷落户西双版纳,建立同乡会馆和茶号,以及专营茶叶的茶庄。同兴号、可以兴、福元昌、鸿泰昌、同昌号、宋聘号等各家茶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史料记载:“年有千余藏族商人到此,印度商旅驮运茶者络绎于途。每年销售茶叶达5000多担。”
茶行的兴隆又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钱庄、绸店、当铺、药房、米店以及各类作坊、曲艺、唐班,街市繁荣,经济发达。而所制的普洱茶品只能给也丰富多样,如有毛尖茶、芽茶、女儿茶之类。曾辉煌一时的老字号都有哪些名茶留存于世,并一窥普洱鼎盛之时云南的市井风物。
藏族的酥油茶
相传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茶叶,经过多次反复调制,逐渐形成今天的酥油茶。西藏是我国地势最高的省份,气候寒冷干燥,藏民多以放牧为生,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为主食。因茶能解腻,自古代政府明令将四川、云南的茶运销西藏时起,茶就作为日常饮品。
运到藏区的茶多为仆人、金尖等紧压茶。若是有远客来访,藏族同胞会选有银制的茶杯放茶,最华丽的茶杯是用翡翠制成的,这种福利而又昂贵的茶杯,常被藏民当做传家之宝。酥油茶为多种材料混合而成的茶汤,因而滋味多样,外人恐怕喝不习惯,但藏民确实一日不可缺,只有饮酥油茶才能抵抗严酷寒凉的天气。
西双版纳的竹筒香茶
西双版纳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到处竹海林立,由于饮茶因地制宜的特点,这里的民族同胞饮用别具风味的竹筒香茶。冲泡的茶叶富含竹子的清香,因竹筒香茶的原料细嫩,不同于一般的云南大叶种茶,因而又命名为“姑娘茶”。
竹筒香茶可以自制自饮,每年春季采摘细嫩的春茶,经铁锅杀青、揉捻等简单处理后,将嫩叶装入嫩甜的竹筒内,这种甜竹筒通常刚生长一年。储存一周后,刨开泡茶即可,这样制成的竹筒香茶既有茶叶的醇厚茶香,又有浓郁的甜竹清香。
当地傣族和拉祜族男性在田间劳动间隙,或入原始森林打猎时,常常带上制好的竹筒香茶。在劳作间隙,可以砍上一节甜竹,上部削尖,灌入泉水在火上烧开,然后放入竹筒香茶再烧5分钟,待竹筒稍变凉后慢慢品鉴,既能解渴,又能解乏。
苗族和侗族的打油茶
苗族和侗族每当喜庆节日,或亲朋贵宾登门时,当地有以打油茶款待客人的习俗。打油茶的形式和用料都多种多样,随季节而变化,根据个人口味而定。作料也是多种多样,茶叶和米花为主料,鱼、肉、芝麻、花生、葱、姜等都是常用配料。
若用油茶来待客,还需配茶。以油茶做底,在此基础上放入各种菜肴或视频。根据加入作料的不同,茶名也各异,有鱼子油茶、糯米油茶、米花油茶、艾叶粑油茶等。
奉油茶的理解是主人双手奉上,而客人也需要双手芥茶,并欠身含笑点头致谢。当地习俗为饮茶不少于三碗,成为“三碗不见外”。与其他饮茶不同,油茶更像菜,五味俱全,茶只作为作料之一。
本书从普洱茶的历史讲起,详细介绍了普洱茶的生产地、生长环境和气候、制作工艺、购买诀窍、冲泡要点和国内各种饮茶的习俗。同时还重点介绍了十余种经典名茶和三十多种养生普洱茶,供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挑选合适茶种泡出适合自己的普洱茶。书中的配图精美,讲解细致,极具鉴赏价值与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