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文化 > 茶界名人诠释普洱茶茶道、茶礼、茶德(2)
2014年05月21日

茶界名人诠释普洱茶茶道、茶礼、茶德(2)

茶道与人道

茶道,即茶的道路、方向、理念及技艺等。《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最初见于唐代天宝年间进士封演所著《封氏见闻记》中:“只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后来,唐代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出游名山大川,访泉问茶;结交名士高僧,同研茶道,凝聚大半生心血“细写《茶经》煮香茗,为留清香驻人间”。独领茶学风骚的旷世逸才陆羽把中华民族的五行阴阳辩证法、道家天人合的理念、儒家的中和思想等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和历史文化浓缩在一壶茶汤之中,为中国茶文化和茶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奉为“茶圣”,祀为“茶神”,尊为“茶仙”。陆羽在《茶经》中不但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而且将儒、佛、道三教思想的精华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理念融入茶事活动之中,把茶事活动升华为富有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茶道,从而开创了饮茶理念的新境界。从此茶道开始盛行于中华大地,并逐渐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沿袭至今。

中国茶道精神的内涵可概括为“和、静、德、怡、真”,“和”是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字最基本的解释是相安、协调,引申为平静、不猛烈。“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道所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太和”,意即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个要素构成,阴阳相安协调,保全太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这才是人间正道。不仅儒、佛、道三教如此,而且历代茶人都以“和”作为一种襟怀、一种气度、一种境界,在品茗中不断修习,细细体悟,不懈追求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从哲学而伦理,茶人们还提倡待人和善,说话和婉,处世和诚,家庭和睦,做事业和衷共济,国家民族和平共处等等。“静”是茶道修习必由的途径。“静”即心静。中国茶道的目的多在于修身养性,追求自我。因为有“静”,则可明、可虚,有“静”则可虚怀若谷、可内敛含藏、可洞察明泽而体道入微、可致良知而止于至善。“德”是茶道的根本和基础,没有“德”茶道即没有根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没有“德”。有“德”则兴,无“德”则败。“德”是做人做事成功的基石。“怡”是茶道中人的身心享受。“怡”即和悦、愉快之意。王公贵族追求“茶之珍”,在于炫耀夸示,试图附庸风雅,文人墨客注重“茶之韵”,在于激扬文思,心仪交朋结友;佛家的“茶之德”,在于参禅悟道,向往见性成佛;道家的“茶之功”,在于养生尽年,企求羽化成仙,而普通老百姓则只讲究“茶之味”,也就是去腻解渴、消遣享乐。“真”是茶道的终极目标追求。“真”源于道家的哲学理念,与“天然”“自然”相近,意即本性、本质。中国茶道追求的“真”不仅包括茶叶的色香味真实,环境中的山水真实,使用的茶具真实,包括待人的真心,待客的真情,语言的真诚,心境的真闲等。这个“真”字具有“道之真,情之真,性之真”三重含义,力求修身养性,交流情感,增进友谊,愉悦身心,从而做到淡泊襟怀,旷达心胸,超逸性情,闲适心态,还原人生真善美的境界。茶道的核心就在于个“品”字。人道的核心就在于一个“行”字。“品”与“行”结合在一起,“品行”就是茶道与人道的最高境界。中国茶道,讲求的就是人之道。在一个小小的茶杯里,就沉积着生命的韵味,凝聚着芸芸众生的心态,因而品茶其实就是在品味人生,感念苍生。人道,泛指处事为人之道。作为一个真实的自然人,无论做官、为民、治学、经商都是用言行为人,立足于一个“人”字,立足于人最起码的品质、性情,一个具有起码人格道德和人性品质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具有人道精神的人。道不同,不与为谋,志同道合,是茶人人道的理想和追求。茶道与人道既密不可分,又彼此依存,它们同生存,共发展;同兴衰,齐荣辱;情相随,理相通,根相连。盛易祥。

茶礼与民俗

礼,是社会生活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或表示尊敬的语言或动作。荀子《修身》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把“礼”作为处理国家、社会和人们之间关系的一种必要条件。而《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是把礼作为人的行为规范。“茶礼”即品茗或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事尚礼则事成。”茶礼在礼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心灵沟通、情感默契的无声语言。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被视为人生之本,立业之基,处世之根。中国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延于明清,臻于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化,礼仪将历久弥新,不断丰富其内涵,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作为茶行业,就服务而言,不管是销售或品茗,都应该品质至上,诚信第一,服务最佳,对客户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错有歉声,赞有谢声,走有送声”的“五声”服务,并用心、用情、用爱为客户服务好了,茶企才会有朝气,经营才会有人气,市场才会有生气,人脉才会有旺气,发展才会有底气。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社会生活中无时不有,喝茶有礼,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迎宾有礼,征战有礼,庆典有礼等等,它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个内涵,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密不可分。如行走之礼中的“行不中道,立不中门”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见面之礼:如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等;入座之礼;分老幼尊卑,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坐东席上作陪,长者坐南向席,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位置,即南席。饮食之礼:迎宾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称为“饯行”,“无酒不成礼仪”“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当食不叹”等。还有拜贺庆吊之礼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表示,而且要发自内心尊重他人,否则礼节就成了虚套,也不符合礼仪标准。诚敬谦让,和众修身是礼义原则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