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无量”探秘小叶茶之迷
在“银生茶”向南传播,演化为“普洱茶”的数百年历史进程中,无量山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量山源自南涧,最高峰在景东,来到景东与镇沅交界处,分为沿澜沧江边南下景谷民乐、永平的大无量山,另一条就是穿越镇沅、景谷、宁洱直到江城、勐腊的二无量山。通过山形走势我们可以看到,从北逶迤南下的二无量山长达数百公里,北边的一头连着景东永秀,南边的一头连着古六大茶山,这中间就盛满了从银生茶到普洱茶数百年的传播史。
这次随行到困鹿山、黄草坝考察的普洱市资深茶人李琨先生,多年前就对“二无量”这条被忽视的山脉进行深入考察,其认为从北到南该山脉的东西两麓分布有一系列的著名茶山,从景东无量山主脉的金鼎古茶山开始,往下就进入了二无量山的北部,在镇沅分布有老乌山、老海棠、茶山箐,在景谷分布有苦竹山、凤山、南板、黄草坝;而到了二无量的南部,在宁洱有困鹿山、板山,在勐腊有著名的六大茶山。而且其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相对于澜沧江东岸的哀牢山、大无量山,澜沧江西岸的临沧大雪山、邦马大雪山,二无量山系的小叶形茶特别多。关于这种叶子如细长柳叶的小叶茶,云南茶界的主流说法是,其是云南大叶种的变异,还有一种观点是,倚邦的小叶种来自四川。
李琨通过多年的实地观察认为,小叶形茶分为两种,一种是叶片椭圆形的小叶茶,其是云南大叶种的自然变异;而柳叶形小叶茶,叶片细长,其经过人工选育,已进化为小叶种。这些小叶种茶树来自哪里?李琨认为,可能跟南迁民族有关,这些不断南迁的种茶民族,数百年间将小叶种茶沿着二无量山的山脉走势不断南下,从景东带到镇沅,然后是景谷、宁洱,最后是种在六大茶山的倚邦。
这当然只是一种假说,但也与我们设想的云南茶叶种植文明源自四川一致,也就是更先进的小叶种茶从巴蜀大地传播到云南,先是在银生茶时代一路向南传播,然后在普洱茶时代再向北传播,由西双版纳地区反哺到澜沧江中游两岸地区。
这次我们考察的困鹿山与黄草坝,茶叶种植历史久远,在困鹿山留下的数百年大单株很多,而在黄草坝则是规模化连片种植茶园的典范。就现存茶树树围推测,困鹿山小叶种茶树种植年限可能会早于倚邦小叶种,小叶种存在经镇沅、景谷、宁洱传到倚邦的可能。
黄草坝是个村委会,古茶最多的寨子是以寨,然后是外寨,再然后是大寨子与南洋河,其他寨子也有古茶,但不多。全村古茶面积2000多亩,树龄在400—100年之间。这次我们主要考察了以寨跟外寨两个寨子。
“在黄草坝外寨这边,土层浅,没有松土深翻,树势长得不漂亮,但也有一定树龄,反而在以寨小叶种不多,多为大叶种。整个黄草坝片区,可以看出是茶种混杂片区,以小叶种为主。这个茶区小叶种茶大规模连片种植,其形状更为典型。它的种植方式不开沟,不开台,顺山坡按传统的满天星方式种植。许多小叶种树形高大,甚至可高达七八米。”李琨说。
据了解,以寨大叶种茶树多的原因是,清末民初王贡爷引种的勐库大叶种主要种在以寨。
“美女山”里,两座墓碑背后的家族传奇
来到黄草坝,我想到了“世外仙姝寂寞茶”。说是世外仙姝,是因为黄草坝的核心茶区以寨、外寨之地形,远远地从外面看去,就像美女的两个秀美的乳峰,因此这一带被称为“美女山”。以寨就坐落在双乳之间,这里不但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种满古茶,还是观赏山茶花的绝佳去处,在茶香、花香中想必“世外仙姝”是不会寂寞的。都说美女是水做的,黄草坝植被好,最不缺的就是水,是典型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之地,而且水质优异,清冽甘甜,村子旁边是飞流直下的一袭瀑布,再往下的山涧里哗哗响着一条的小溪,从南向北畅快地流向小黑江。王贤会说,这是一条倒河,附近其他的河都是从北向南流。
因了好山、好水与好茶的滋养,加上美女山的风水,以寨、外寨盛产美女、帅哥,远近闻名。但黄草坝的茶是寂寞的,封闭的大山、不便的交通,让其藏在深山人未识。早些年茶不值钱,黄草坝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发展,到思茅、版纳等地包茶叶、咖啡地种,留在寨子里的都是老人。2012年古茶价格起来以后,回家乡种茶、做茶的才多起来了。王贤会跟其大哥王贤祥也相约一起于去年回老家发展,重拾王家做茶风范,整体打造黄草坝茶品牌。
老王家做茶,得从董家说起。在黄草坝,数百年的茶事大都跟王家、董家与杨家有关,而且他们都是亲戚,王家跟董家很长时间被当做一家。
王贤祥向我们介绍了董家与王家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先祖是江西吉安府人,从南京大坝柳树湾充军到云南楚雄,然后来到镇沅恩乐(住了几代,种田种地),再到田坝恩坑井(住四代左右,以舂火药为生),最后到黄草坝以寨,准备舂火药卖、打工,结果经人介绍娶了董家的寡妇而落户,其后人就改姓董,直到王贤会这代才还宗姓王。杨家跟董家是亲戚,跟王家是姻亲关系。以搬到黄草坝算起,董家到现在是八代,杨家是七代,王家是六代。
第二天上午,王贤祥、王贤会兄妹特地领我们去看董家初祖与王家初祖的坟墓。董家初祖叫董奇玉,祖籍也是江西人,其住在镇沅恩乐,开办了一家纸厂(用滑竹为原料造纸),因躲债逃到黄草坝以寨,用带出来的钱置办田地等产业。董奇玉来的时候,这里就种有一些大茶树,但数量不多。董奇玉扩大了茶树种植面积。但黄草坝真正大规模连片种茶,还得从王家初祖王斯恩的儿子王贡爷算起。黄草坝可考证的兴茶第一人董奇玉就安详地躺在寨子左手边的茶地里,旁边到处都是古茶,不知其亲手栽种的茶树还在旁陪伴否?隆起的坟堆前立有一块字迹斑驳的墓碑。王贤祥用抹布蘸水反复擦洗,字迹变得清晰起来,有大半可以辨认,显示着:其生于乾隆甲戌年二月初二日辰时(1754年),卒于嘉庆丙寅年九月(1806年)。这块碑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董奇玉的曾孙为其立的。据我们猜测,可能是清末民国董家、王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就重新刻碑、立碑,记载先人的丰功伟业。
董奇玉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董国栋、小儿子董国梁。董国梁的儿子病死了,没有儿女,留下媳妇一个人守寡。王家老祖名叫王斯恩,其从镇沅田坝乡逃难到以寨就娶了董国梁的儿媳妇。跟董奇玉一样王斯恩也是个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