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立春后,饮茶有15个好处。
2014年05月21日

立春后,饮茶有15个好处。

01杀菌消炎
茶叶有杀菌消炎的作用,上火,体内炎症不严重时,都可以饮茶来缓解,经常喝茶对于杀灭口腔细菌也有帮助,减少蛀牙、龋齿。
茶叶中含有醇类、醛类、酯类、酚类等为有机化合物,均有杀菌作用,但杀菌的作用机理不完全相同,有些干扰细菌代谢,有些则使细菌体内蛋白质变性。此外,茶叶的硫、碘、氯和氯化物等有机化合物,也具有杀菌消炎作用。这些物质多为水溶性,能浸泡到茶汤中,故饮茶有杀菌之功能。
02防皱抗衰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茶水洗脸能清除面部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的作用,缓解春天因天气干燥带来的面部皮肤不适。
03抵抗紫外线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茶水洗脸能清除面部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的作用,缓解春天因天气干燥带来的面部皮肤不适。
04去肝火养肝
春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肝火旺盛,使人做事急躁,容易发火。因此,春季养生重在养肝。通过各种茶饮的调节也可以实现清肝、柔肝、疏肝、护肝的功效。
05改善记忆力
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茶有助于大脑进行局部调节,改善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国外研究证实,喝茶可以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认知障碍症。
06提高肌肉耐力
茶叶中含有一种名为“儿茶素”的抗氧化剂,可以增加身体燃烧脂肪的能力,改善肌肉耐力,有助于对抗疲劳。坚持喝茶,效果显著。
07助阳气生发
春二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是启陈发新的季节,此时人要顺应天地,让体内的阳气顺应春天的气息生发出来,重点在疏通肝木之气,肝亦属木,是春的脏象,肝木的性质就是要疏达,不能郁结。
芳香宜助阳气发。芳香类物质有通窍之功,适宜饮香气高雅的凤凰单丛、花茶、花草茶等。
08散湿气
地湿之气渐升,晨时有露,夜有霜。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如何祛湿,煲中药太麻烦,不妨喝些茶来去除湿气,因为春天喝茶补充身体所需要的水分,又利尿,而利尿对祛湿大有好处。而且茶还能让口舌生津,湿气重的人痰特别多,总是堵在嗓子眼,茶最大的作用就是生津润喉,喝了茶嗓子也可以清清爽爽的。
09美容护肤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肌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它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有助于延缓衰老。
10保持身材
唐代《本草拾遗》中关于茶的论述就曾提到“久食令人瘦”,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茶叶中的咖啡碱能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增强人体对脂肪的分解能力。
用一个春天喝茶减肥,用一个夏天再证明自己能惊艳时光。
11抵御辐射
国外研究表明,茶多酚及其氧化物可以吸收一些放射性物质,保护细胞不受辐射伤害,对于修复受损细胞也有帮助。
茶叶提取物可治疗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轻度放射病,治疗辐射导致的血细胞、白血球减少,效果很好。
12提高骨密度
虽然茶叶中含有咖啡因成分,会促进钙随排尿流失,但含量极低。即便是咖啡因含量颇高的红茶,每杯也只有30~45毫克。其实,茶叶中含量更多的是有助于减少钙流失的物质,包括氟元素、植物雌激素类物质和钾元素。
13解春困
春风复苏,阳气生发,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但这时人们却普遍感到困倦乏力,表现为春困现象。多喝一些茶提神,能缓解春困带来的不良影响。
凤凰单丛或花茶甘凉而兼芳香辛散之气,特别是春天的绿茶,可以提神,令人神清气爽,可使“春困”自消。
14立正气
林清玄言:“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向人间,带着茶的清香,爱也清了,心也清了。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入风尘,带着云水的轻松,行囊也轻了,步履也轻了。”
春天正气也是很好的时候,喝一些对脾胃好的茶,可以促进体内气行走,使体内之气流畅。特别建议喝一些茶气重的茶,加上深呼吸调理,让体内之气活跃起来。
15去寒气
冬去春来,春季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刻,在这暖暖的春季里祛除冬日里积累体内的寒邪。
芳香类物质有通窍之功效,适合品饮花香气高远的花茶、花草茶等。助人体散发冬天积于体内的寒气,促进人体阳气生发。
凤凰单丛,花香型丰富,香气孤高奇雅,幽远韵深,又隔了近一年时光,火味退去,转化顺滑,品饮当令。
喝茶与不喝茶,是不是差别很大呢?喝了茶之后,不仅是身体素质的提高,更是气质谈吐的提升,在不经意间,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相信自己的选择,爱喝茶的好习惯一定能让我们形成自己的茶香气质,在人群中独一无二。
如果你身边还有朋友未拿起茶杯,请记得邀请他们一起走进茶生活,一同品味茶香,别错过了有茶相伴的幸福。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1321411671293.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