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专家误导而深陷的普茶七大误区(2)
2014年05月21日

专家误导而深陷的普茶七大误区(2)

误区五:
随着港台商人中“陈化茶”的兴起,“数十年老茶”和“越陈越香”等语飘洋越岭深入大陆盛行于千家万户茶前饭后。因“陈霉味”与“熟茶味”极类似,又铺天盖地误把“霉变”当“陈化”或“发酵”,误把“霉茶”当“陈茶”,误把“霉臭味”和“陈霉味”当“陈香味”。这是茶界“专家”引众人深陷的第五个误区。但市面上几乎没有真正“陈茶”的“陈香味”和“陈化滋味”,具有的则普遍都是与“熟茶”类似的“陈霉味”。其根本原因:一是享有政府财政高薪的无数专家们,只知某些古人有此饮“陈茶”先例,有彼喝“红汤茶”先例;有此饮“陈茶”记载,有彼喝“红汤茶”记录。却不知此饮“陈茶”先例也罢,彼喝“红汤茶”先例也罢;此饮“陈茶”记载也罢,彼喝“红汤茶”记录也罢;张三夸赞此“陈化茶”也罢,李四美化彼“红汤茶”也罢。它们未必都是正常而无霉变的陈化茶;未必不是霉化茶!二是迷魂药里的诸多专家们未知:“陈茶”及其“陈香”与“陈味”实际却是“隔海山外另片天地”!极少有人醒悟:无论机械速效削篾,还是人工缓慢削篾,都应异曲同工,削出同是篾片,不该有屑篾差异。人工“速酵茶”即正常“熟茶”理当与十几、二十年及其以上的正常陈化茶类同,冲泡的茶渣几乎无碳黑色,气味纯香,滋味纯正,饮后喉咙不干不痒,不是目前普遍饮用的那种“陈霉味”。但现今“熟茶”多非“纯酵茶”,多为附带霉变的陈霉味(泥臭)茶。
假如专家们所推崇的所谓“真正的普洱茶”,即所谓“熟茶”,不是普遍的霉变茶,更没有黄霉茶,有足够的“底气”与方某较量的话,根方某闹腾了约半年,最后为何以妥协告?!

误区六:
在追求“陈茶”及其“珍藏价值”的热潮中,又有众人被引入一个自相矛盾的错误观念,那就是:苦涩度越偏高的茶,越有“珍藏价值”。这是茶界专家迷惑众人深陷的第六个误区。其根本原因:一是目前云南炒青晒干新茶多数偏苦涩,但苦涩味不是真正的“茶滋味”。二是没有人想清楚,多数炒青晒干普洱新茶,之所以刺激性强而不宜新喝,主要就是其苦涩度高,要经几年的存放使它陈化或纯发酵以后再喝,其实质就是为了降低苦涩度。三是几乎没有人细想清楚:既然要通过存放来降低或消除其苦涩度,那么,“普洱茶的珍藏价值”就既不是存放或饮用过程里所遗留的渐淡的苦涩味,也不是苦涩味遗留年限的长短,而是“苦涩味淡化或消失以后”所遗留的其它正常味和功效。五是众人都忽略了:为降低苦涩度而存茶,反而追求苦涩度,是自相矛盾的荒唐逻辑!
同时,专家们因未知历史上不经炒青的生晒茶才是“传统生茶”,才是真宗的“晒青毛茶”,误将炒青晒干或晾干或适温烘干的茶,即真正历史上的“传统熟茶”或“炒青毛茶”,误称为“晒青毛茶”和“生茶”;因不知未经锅炒的鲜茶生晒才是真正历史上的“晒青”,“生晒茶”才是真正历史上的“晒青毛茶”,就误将“晒干”错称为“晒青”;误将“炒青毛茶”错称为“晒青毛茶”。面对这客观历史事实,“专家”们“死保颜面”而持“不认可”的排斥态度。

误区七:
不久前,云南“站台专家”们又玩出“新花样”:先是说,炒青晒干普洱新茶归类于“绿茶”。遭人反驳以后,又改称其为“晒青‘绿茶’”。可是专家们别忘了自己所定的“绿茶”概念:一是炒青而超温烘干的茶;二是其有严格的时效性;三是忌讳陈化饮用。亦即“绿茶”本身固有特定的概念。按照专家们将锅炒杀青称“炒青”,日晒干燥称“晒青”,热气烘干称“烘青”,其上述对普洱新茶的归类和称谓,就变成“晒青‘炒青烘青’茶”。这好比称:“高中学历‘不识字文盲’”。汉语里有这样的语法和逻辑吗?!这类国家级、省级茶业专家们,喝农药茶和霉烂茶昏了头,该回头补习初、高中的汉语语法和形式逻辑课了。他们还强调,“不易多饮”炒青晒干或晾干或适温烘干的茶。其实,所有茶都不宜过量饮用,霉变而茶渣带碳黑色的“陈茶”,尤其是所谓“熟普”更不宜多饮。他们之所以要颠倒过来厚此薄彼,是因所谓“熟茶”更易耍弄出暴利。
假如炒青晒干的普洱新茶是“晒青绿茶”,那么由该茶为原料压制的新近散茶就是“紧压晒青绿茶”,其所有的内票和包装的茶类标志都须标注“紧压晒青绿茶”或“晒青绿茶饼”。然后经销商不能急于销售,买主也不能急喝,须共同等待茶饼陈化。等到茶饼陈化,须通知卖主,重新解开茶筒,撬开茶饼,更换内票和包装,正式换成“普洱紧茶”内票和包装。可是,怎样判定“陈化与否”?何时算“成化茶”?何时更换“普洱紧茶”的内票和包装?就给众人引出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要解决这难题,只能彻底杜绝新茶饼,全部“湿水渥堆”制熟茶。就再也没有“那该死的老树乔木生态美味茶”,“霉烂熟茶”也就再无竞争劲敌。于是低质廉价的“霉烂熟茶”就自然“唯我独尊”,就可以它“低本暴利”。专家们城府好深哦!深得机关算尽!
专家们边强调普洱茶必须以云南大叶茶为原料,是因其有茶多酚偏高的优势;又边强调因该茶多酚偏高而刺激性强,所以不宜新喝。言外之意无非就是强调该茶要陈化才宜饮用,但许多人等不到其陈化,就只能喝“人工渥堆发酵的霉烂‘熟茶’”。于是“狐狸尾巴”又露出来了,限定“大叶茶”也罢,归类“晒青绿茶”也罢,强调“茶多酚偏高”和“刺激性强”也罢,绕来绕去又拐来拐去,就是在为“湿水渥堆”辨解,在为霉烂“熟茶”辨解,在诱惑众人大力喝霉烂茶,在间接为低劣“专家茶”扩销露,用自己的头衔和名望为自己的“熟普”播广告,在为自己的“霉碳红汤”努力奋斗!在为自己的低本高利“不惜献出残剩的健康和高贵的生命”!强调“大叶茶”是为了强调“茶多酚”;强调“茶多酚”是为了强调“刺激性强”;强调“刺激性强”是为了强调“陈化再喝”;强调“陈化再喝”是为了引出“许多人等不及陈化”;引出“许多人等不及陈化”就是为了推出“湿水只能渥堆”;最终“喝霉烂熟茶”是“唯一选择”!这就成功地把众人诱入“马尿池”。这就是专家们露出的“六段狐尾”!

2017年7月14日

普洱茶正确理论基础的奠定

从普洱茶实史到其内涵与外延,从影响普洱茶品质的诸因素到普洱茶林的育苗、栽培、管理、采摘、初制、保存事宜,再从自然陈化茶和人为纯酵茶概念,到普洱茶品鉴指标、茶味、茶气、珍藏价值等一系列内容的正式研究,自1999年秋季起至2016年春季,已基本系统、完整而成熟。2008年成稿而交给云南科技出版社吴崖老师,经其“专家组成员审阅”而“不予通过”。理由是“书内观点与专家理论不一致”。要求将“史考”二字改为“漫谈”或“漫话”类词语,否则要求将书中内容改成“与专家学者的观点相一致”。作者拒绝改动,就不予出版。后被迫换为美术出版社出版,并自我销售。但恰巧是该书内提前四五年发表的“违背专家理论”的新异主张,掀开了笼罩普洱茶半个多世纪的错误阴影,使普洱茶绝地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