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模饼、紧饼及铁饼三种形态的金斗
没有对原料,对工艺的深刻理解,可能没哪家企业敢拿自己的招牌产品这么做。拼配是斗记最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而从金斗开始,这些年下来,陈海标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拼配上的精进。
最初是尝试,了解各产区的风格特色之后,按照对茶的理解去学习、去拼配,而现在,就像练武一样,达到一定境界后,是游刃有余的,“大的方向基本不会错”,只是微调。
这是不断尝试以及多年关注茶叶转化后的自信。他举例说,这些年金斗的品质都是有连续性,但也有些许的变化,比如有的产区口感浓强,但后期会转化非常好,而有的转化就比较慢,那么比例就会调整,以达到不同的风格。
甚至,对原料后期转化的预判不只是以产区而分,显然,一个茶类的发展离不开创造,这些年普洱茶玩法很多,但如何玩得痛快,玩得好喝,这是需要功力的。
小到纸箱,哪样拿出来不是产业革新
这几年普洱茶发展迅速,也体现在工艺的创新上。这种创新除了科研机构,更多地是厂家在实践过程的变革。陈海标说一门工艺很难有突然的大的创新。其实斗记对普洱茶做出的诸多尝试,现在看来,哪样拿出来都算是在推进产业革新。
以杀青设备来说,因为不满足市场上一般的杀青机器的呆板,陈海标还跑到福建,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请工厂做了专门的杀青机器。这种机器会在不同的阶段变化温度、滚动的速率,能更好地保障质量。
陈海标说,这个杀青机器还影响了很多同行,很多厂家都照样子做了这种机器。普洱茶的转化,除了交给时间和原料之外,包括压饼的形状、密度,以及干燥工艺都会有重要影响。
▲ 斗记杀青机通过模拟手工杀青,运用测温仪控制温度和转速,操作起来比手工杀青更为简单,效能高,同时还能确保茶叶品质稳定性。
以蒸压的温度来说,传统工艺是60℃,后来他们改用40多度低温蒸压,这种温度能更好地保存茶叶内的有益菌种,利于茶叶后期转化。而像铁饼转化慢的问题,他们不仅改变了铁饼的压制外形,有凹凸面,同时增加一两个月的阴干时间,来提升后期的转化效果。
这些都是实践中改良的结果。陈海标还说到一些细节,2004年他就开始用纸箱来装茶叶,当时还被人嘲笑,别人说普洱茶用竹篓都上百年了,一个外人却想来改变这一传统。而现在,这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并且在2009年,陈海标又把纸箱升级,因为纸箱的防潮效果也有缺陷,加了膜的拥有锁水功能的纸箱适用于各个区域,如今不少茶友还争着买斗记的纸箱用于家庭存茶。在很多工艺上,斗记都率先走出了一步,这并不是碰运气,而是对茶叶有深刻了解后的结果。
从零到一,金斗见证斗记慢慢长大
把斗记的企业发展的历史分为金斗前和金斗后可能毫不为过。在金斗出现之前,斗记处于酝酿期和初创期,2004年陈海标租下易武老街622号院子,创办德茗轩(斗记前身)自己做茶,到2005年春尾,勐醒建厂开始正式生产。
2006年斗记创立,同年成为第一个在名山名寨大量建初制厂的茶企。相比于同类企业,这些虽然都算是早的,但并没有产生质的变化和区别。
等到金斗出现前后,斗记的企业规模正逐步扩大,陈海标回忆说,那时有六七家初制所,都设立在勐海,员工只有二十多人。设立初制所目的,是从源头上把控产品质量,这是陈海标一直看重的。
当时勐海地区的茶农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毛茶质量、卫生水平参差不齐,得不到保障。既然要做长久的企业,基础工作是最重要的。其实在此之前,陈海标甚至要求员工扛着机器进到村寨杀青,为的就是品质的保障。
初制所设在村寨,也是一种深耕,与茶农们的合作也会更融洽和方便。如今,斗记的初制所有四十多家,多数还是在整个西双版纳地区,整个企业有了一百多号人。当然,随着这么多年的合作,斗记已经不用担心原料来源,与茶农的合作也更加深入和紧密了。
从其他规模来说,当时斗记的精制厂只有一个,现在有了两个,且规模更大,都在勐海,而位于广州的仓库也由那时的400多平米到了现在的4000多平米。陈海标说,接下来他还会建立区域仓库,以满足不同地域的消费者对特殊转化口感的需求。
普洱茶疯狂之时,只要外包装上写着普洱茶都会被人疯抢,那时疯狂涌入的资本没有多少人会认真做茶,而那些认真做的,留下来的,从源头控制开始,正一步一步走出来。斗记是其中之一,金斗也是那个时期产品的代表。
结语
今年是金斗连续生产的第十年。有人说,金斗是生不逢时,出生在那个市场低迷的时代,其实从另一层面来说,它也是恰逢其时。如果没有“金斗”们的出现,普洱茶如何复兴?如果市场还那么疯狂下去,劣币是不是会驱逐良币?
普洱茶动荡的逻辑或许很简单,没有产品的支撑,剩下的只有疯狂的逐利和喧嚣。大时代的混沌,从小人物的视角或许能看得更清晰。从产品出发,一款金斗,能够见证了斗记的发展历史,见证一家企业如何从零开始做到行业标杆,而其中也可以看出,普洱茶行业中那些有理想负责任的企业家的努力和思考,以及这些努力又是如何让其走出困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