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与台地的鉴别是个重要问题。稍微了解一点普洱茶的人会知道,这二者从品质到价格,再到食品安全上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不能鉴别,还不仅仅是花冤枉钱的问题。
我曾经提示大家,鉴别古树台地并没有特别简单明了的方法,和很多其他的领域一样,只要你多接触真的、对的东西,自然就能区分,也并不复杂。经验足够丰富,是可以在一杯之内判断个八九不离十的。但难就难在这经验的传递,今日顺应茗寿堂茶友的因缘,我试着尽量传达一下。
首先,先说一下,哪些常见的方法是不靠谱的。
通过外形观察是不靠谱的:
我们知道古树普洱品种复杂,不仅有大叶种、也有中小叶种。叶子大小,形状,薄厚千差万别,靠外形来区分是不现实。而台地茶的选育大多来自勐海、勐库、凤庆等地大叶种,叶子普遍比较大,而中高纬度存在大量中小叶种的古树,叶子要比台地茶小得多。而且叶子大小也和采摘的时机和等级筛选有关。所以靠外形/叶底是无法判断是否是古树的。
靠拉丝靠谱吗?
不知道是哪里传出的方法,通过叶底拉丝来检验是不是古树,茶友中也有不少人采用。我们刚才说了,因为品种的原因,很多古树本身叶片就是要薄一些,在加之采摘老嫩不同,拉丝并不占优势。而更为重要的是,有的化肥本身就会刺激纤维素的生长。这种现象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到菜市场去看,有的大白菜纤维粗大,不易煮烂,就是化肥使用过量的结果。可以想见,认为能拉丝就是古树也是误导。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不靠谱的认识,因为不普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那怎么才是靠谱的方式呢?首先还是要开汤,要喝,才是准确判断的第一步,其他都是辅助措施。下面从四个层面来谈:
香
古树和台地最直接的差别在于香气。当然这里说的是古树普洱的自然之香,不是炒茶带来的类似绿茶的香气,那种香气意味着出现绿茶化,后面的转化会受影响。台地茶完全可以通过杀青呈现烘炒香,这点是特别要注意的。
古树普洱的香气大概有十几个大类,细分则更多,呈现天然的花香、果香(水果/坚果/果干)、糖香、香料香和其他香型,其中和台地茶差异最大的是花果之香。当然花果都是比喻,类似而不完全相同,给人清新舒适的感觉。
好的古树不仅呈现令人愉悦的香气,而且会有丰富的层次,这就需要我们细腻的品鉴了。
香气又分为干茶香、汤香、杯底香、叶底香等等,每一种,古树茶都和台地有所差异,相对来说,前半程的汤香和数泡后的叶底香更为准确。
当然香气滋味这些和耐泡度也需要结合起来,古树总体来说耐泡度要好一些,十几泡后还会有香气滋味。
香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鉴别方法,但是仍然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普洱茶一般在一年左右香气才会大体定型,直接喝刚加工好的新茶,大概只能喝出30%甚至更少,那就意味着需要更细致的品鉴能力。
普洱茶的香气受存储方式影响很大,如果长期通风,即使是好的古树几年以后香气也剩不下多少了。这也是茗寿堂采用密封存储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韵
除了香气,我们品茶也关注滋味。当然严格的说,滋味和香气是无法分开的,因为我们品尝滋味的时候,大半仍然要依赖嗅觉。而且滋味的问题相对复杂,古树有滋味浓烈的,也有滋味清爽的,台地茶我们知道,因为来自大叶种,相对苦涩重一些,有的商家会把这作为“霸气”来宣传。这里我们还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韵”来说明
什么叫韵呢?简单的说就是香气滋味等直接的感官接触之后的身心综合体验。
生津回甘是一种生理反应,大部分古树会有,但是仍然不能作为简单的区分标准,因为台地茶的苦涩仍然能够带来一些类似“回甘”的感觉,古树的生津回甘则更加舒适、持久,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区分。
所谓的韵是古树带来人体口腔生理的舒适反应之后的后效果,在喉咙等处长久的舒适感称为喉韵;笼统的回味也可以称为回韵;如果结合山场的特征,我们也可以称为山韵;而也有人类比岩茶、把香气过后的悠长韵味称为岩韵。总而言之,韵是香和滋味过后的回味,人体很奇妙,虽然语言不好形容,但身体能感受得到,不会欺骗你。如果你通过古树建立起了这种记忆,那么鉴别古树和台地也是比较准确的。盛易祥。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古树的韵和土壤及周边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古树处于农田环境,而农田的土壤又经过种种的人工洗礼,那韵味也是大打折扣的。
气
茶气是个有很大争议的词汇,茗寿堂这些年接触下来,只要是真正喝古树的人,对这种生理上的反应应该都是有所体会的,只不过是表述方式的争议。个人觉得茶气这个表述还是很形象的,没有必要为了迎合所谓的“科学”来改变。
茶气并非香气、滋味、而是饮茶后的身体反应,详细说涉及到中医和传统对身体的理解,争议就更大了,呵呵。这里只从两个最基本的生理感受来说,这样比较好交流一点。
什么身体反应呢?简单的说,一个是热力,一个是通透感。其实早在卢仝的七碗茶诗里面对茶气的这两种特征说得也很清楚,什么发轻汗,什么肌骨轻等等。那你说卢仝喝的也是古树吗?这涉及到现代农业工业品种筛选和扦插育苗的问题,也有茶园管理的问题,不详谈。我只能说古人喝的茶,不论树龄多大,哪怕十年的茶树,也更接近今天的古树而非台地,这个结论可以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之前。
茶气的发热反应一般发起于后背,准确一点就是心口窝背后这个位置,然后逐渐扩散,身体通透的人手脚都会有感觉,会有后背发汗,手脚心出汗的感觉。有人说是因为喝的茶本身热造成的,这个不值得争论,只要自己比较一下热水和古树茶气就行了,我们说是古树的茶气,好像是有个什么东西在人体里走,其实也不是,而是古树的一些物质开启了某些人体生化反应,只不过现在这个机制还不清楚而已。
通透感其实和传统的气更能对应的上,像茗寿堂寻梅等茶,喝过之后,不仅头脑清醒,敏感的人会感觉百会这个地方是通透的。即便没有对经络的认识和引导,至少这种舒适放松的感受还是能体会的。人都说喝茶影响睡眠,其实茶气足的古树,对于放松人们的紧张精神是有很大帮助的,都市里因为压力大而睡眠不足的人,喝古树会有助于他们的睡眠,在茗寿堂的老茶茶会过程中,常常会有人想去睡一会儿,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