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普洱茶专家纵论云南普洱茶话语权
2014年05月21日

普洱茶专家纵论云南普洱茶话语权

   近日,著名普洱茶文化学者吴疆先生倡导的“老班章普洱茶文化全国行”活动启动,活动将邀请著名普洱茶专家邵宛芳、周红杰、苏芳华、曾云荣、刘永华等。专家们将对原料、工艺、仓储、价格、营销、生态等课题展开探讨,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从科学的角度去解剖普洱茶、认识普洱茶。

  吴疆:普洱茶消费断档问题很是耐人寻味

  普洱茶现在的市场体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极度高端市场,以班章、冰岛、易武、景迈山为代表形成的“名山茶”市场;二是极度低端市场,主要提供华南区域的餐饮业硬性需求的熟散茶品饮市场。而这两者中间的一大段市场几乎是空白。可以讲,现在的整体销售形势不是一片大好,而是有些糟糕。

  这里有一组数字可以充分说明,根据历年茶叶百强榜的统计:2011年,云南4家、湖南6家进入全国茶企百强。云南百强茶企普洱茶近三年产值,200910.39亿,20109.08亿,201112.79亿(2011产量4.89万吨,全省普洱茶总产量5.56万吨);湖南黑茶百强茶企近年产值20096.52亿,20106.19亿,201119.48亿(2011产量6.35万吨)。

  著名普洱茶专家周红杰:大树茶与小树茶要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

  普洱茶之所以能热,成因有两点,一个是“越陈越香”,一个是后发酵茶的功能优势。2007年普洱茶之所以极度兴盛又迅速低迷,外部的原因当然有,但是,很大程度上在于业界专注于把越陈越香搞成了“越陈越增值”,谈增值,就是谈投资,一个行当的人都来搞投资,大家又都从来没有训练过投资理念,不失败才是不正常。

  普洱茶低迷之后,业界的思考开始逐渐从产品(山头)入手。2008年之始,大家从网络上、平面媒体上大肆鼓吹古树茶的优势。开始对经销商、消费者培训古树茶的知识。毫无例外的是,这些名山茶都加工成了“生茶”。生茶好不好,是茶都好,但是,如果我们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成了别人也喜欢的东西,在推广上一定会出问题。

  古树茶好不好?一定好。问题在于,台地栽培的小树茶占了云南茶园面积的95%-97%甚至更高的比例,也就是说,大树茶仅仅占了云南茶产量一个微不足道的份额。那么,一个行业的人都去搞古树,合适吗?这就出现了有人上班章山买了十公斤老班章,拍了一大堆照片,回来就卖了一吨老班章出去的故事。事实上,邹炳良、邵宛芳、周红杰、曾云荣等一大堆专家,并没有人说一个能准确判断古树茶的标准或办法出台。

  比如现在流行古树茶,大家做小树茶的时候就采用“大叶泡条”的制作工艺,这样从外形上就模仿了古树茶,普洱茶消费者根本无法鉴别。

  现在流行的古树茶辨别方法很多,比如辨认叶形外缘齿的尖钝、叶片的厚薄、叶脉深浅、马蹄杆、揉捻叶片革质化程度,其实都存在许多误区,种植专家曾云荣说,建国前的种植方式决定了不可能统一树种,也许一个大树茶园里面棵对棵的两颗茶树就是不同树种,那么,它们的叶形、厚薄、口感都不可能相同。云紫轩普洱茶。

  普洱茶专家曾云荣:值得追捧的是云南的生态环境而不仅是茶本身

  即使有这样的鉴别方法出台,其实意义也不大。打个比方,如果说东北大豆和北美大豆在原料的时候我们也许能从外观、口感等方法来鉴别,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都加工成臭豆腐,还有人能尝一口,就能说“嗯,这是北美大豆做的臭豆腐”吗?普洱茶的原理同样如是,在新茶的时候能有比较明显的区域特征,而在生茶发生转化后或者加工成熟茶后,这种区域的特征几乎丧失殆尽。剩下的其实是普洱茶的“醇甘厚滑”四个字。我们这次活动就准备了一些2003年的班章竹筒茶,让消费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变化。

  而且,我们今天不管什么原因,历史上存留下来的部分老茶,其实都是所谓的“台地茶”。之所以有相当部分群体的人追求名山古树茶,其实应当说他们是在追捧云南的生态环境。那么,台地小树茶和大树茶其实是在同一个生态环境。应当这样来划分,古树有古树的优势,小树有小树的优异特点。

  普洱茶专家苏芳华:生熟茶市场比例失调

  事实上,业界都去重点谈论古树茶,而古树茶的价格被拔高,熟茶的价格又提不起来,大家把古树茶都一律加工成了生茶。这等于抛弃了普洱茶的另一大优势——后发酵茶的功能优势。我们古树茶现在流行的是闻香气,观汤色,品茶气。普洱茶的香气能和龙井去比吗?所谓的茶气足,无非是多酚类物质含量高,而华东、华北、东北等区域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小叶种炒青绿茶销区,炒青绿茶讲究的就是“清汤绿水、滋味淡薄”。这就等于我们用我们的劣势去碰人家的优势。

  那么,大家就只有剩下“越陈越增值”这一条路可走。问题在于,能形成规模效益的企业可以玩,一个行业或者说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形成规模,又如何能永远增值下去?我问过很多收购班章茶的老板,绝大部分都告诉我,一年的春茶卖不了几公斤。既然卖不了多少,行业内人士是不是应该去思考如何定位呢?

  当然,生茶经过若干年陈化后是可以具备后发酵消食去腻、养胃、降血糖降血脂的功效,但是,我们看得见的事实,普洱茶的“生茶运动”搞了起码有十多年,市场并没有意料中大量廉价的老茶出现。关键还是在于长期的存放技术并非那么简单。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普洱茶云南话语权的缺失

  目前的市场流行的是拿到好原料就等于得到了好茶。其实,并非如此。举个例子,二十年前的茅台酒和董酒都是我们国家排名靠前的十大名酒。如果二十年前,有人拿壹佰万存放茅台酒到今天,他增值了起码三百倍,而如果是存放董酒呢,可能大量满仓库的酒要变现都困难,原因在于茅台酒的品牌起来了,而董酒的品牌却消失了。普洱古树茶的原理同样如此。

  实质上,古树茶文化大流行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大家没有创立品牌的胆量,也缺乏创立品牌的动力。对于,名山古树茶这种概念,业界奉行的都是“拿来主义”。所谓乔木说、年份说、干仓说误导下普洱茶文化,使得云南有意无意地丧失了普洱茶理论的话语权。普洱茶之所以不断出问题,表面看起来,问题出在了营销上,但是,归根结底是普洱茶的文化出了问题。

  云南大叶种本来都是乔木型。台湾有人写书硬生生把普洱茶适制树种分为台地灌木、大树乔木,结果这一误传得到市场的热烈响应。2006年,刘勤晋教授曾经著文严厉地质疑过这一现象,认为写书的人“别有用心”,结果,刘教授的话音未落,2007年省外的大量中小叶种茶进入云南茶区加工成普洱茶。原因在于行业内自身就认同台地灌木茶的概念。到了今天,所谓的台地灌木茶更是被逐渐边缘化。这都是畸形文化种下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