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过两句古文,是“大智若愚、大直若曲”,大概意思应该是大的智慧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愚钝,大的公平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公平。我自己水平有限,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深刻理解。在此只是想借用一下,表达一个道理,“大的秘密似乎看起来不像是秘密,好象是大家熟知的”。
有些茶友读了《渐入佳境(普洱茶冲泡方法)》,说既然上一篇说的冲泡方法是入门级的,那么什么才是进阶级的?有的茶友猜想是不是泡茶工具的选择,有的说要用铁壶,还有的说冲泡前点陈香通下气,还有猜测是用水,因为市场上还是能够看到用竹碳加在水里进行煮来泡茶的。是啊,影响冲泡的因素其实很多,这里先说一个故事吧:
西施以前在家里时,有心口疼的病,每次过街,总要捂住胸口,眉头紧锁。每次过街,街上的人家都打开窗户,欣赏西施过街的美景。有个叫东施的长的丑的女子也想学习,就模仿西施的动作来过街,结果当然是街上的人都赶快关上窗户。这就是“东施效颦”的故事。
东施与西施外在方法一样,即便穿着一样,也不能改变结果。人本身才是决定因素。
通过这个故事,应该明白,外在的因素虽然对结果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决定性。所以对于一款茶来说,冲泡方法、茶具的选择、水的选择及处理等等其实都是外在的因素,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学习了冲泡方法只能是入门级的原因。再学习了冲泡方法后,并熟练之后,要将冲泡的注意力放在茶本身上。
经常观察市场上的投茶,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使用称茶器,每次投茶都是死板的将投茶量和容器挂钩。一种是不使用称茶器,根据经验随意投茶。正是这些随意或死板的方法,将对冲泡结果影响最大的投茶量这个秘密隐藏得最深的原因了。在市场上反复观察,就没有见过一个冲泡者,在同一个时间,对同一款茶用3种以上的投茶量进行过尝试。这才是冲泡的终极秘密,如果你学会了在120ml的容器上,从5克到13克这个区间,如果你尝试过5种以上的投茶量对冲泡同一款茶的话,你不但掌握了真正的冲泡方法,也真正对一款茶的茶性有了深刻的了解。如果对一款已知茶进行一个冲泡大赛,你肯定能对这款茶冲泡出最佳口感。(经常听茶友说,在茶店喝的好喝,怎么买回家就不好喝了,我听茶友研究过冲泡的方法,水,还有的去买个铁壶,怎么不去研究一下这款茶,不同的投茶量是什么口感?)
以店里的某款茶为例,目前在昆明陈放一个多月的茶,120ml容器,10克的投茶量比8克的投茶量冲泡效果提升一个档次。
古人有句话说:兵无常形,水无常势。普洱茶在不同的存放地,不同的存放环境,在不同的时间点都会有不同的陈化效果,这个就是不同的“势”,还有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出水晰出效果,比如条索切割过的大益茶,出水晰出速度快于条索完整的茶。能够研究不同的“势”,并因“势”的不同找到不同的投茶量,不同的冲泡手法。就基本达到“道”的要求了。
经常听到茶友说,这款茶强,这款茶柔。不知道茶友有没有想过这样说的前提是多少的投茶量呢。有没有茶友发现过,有些茶增大投茶量后,显示出了强的一面。水是古人说最接近道的物质,水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弱的物质,但水一旦汇聚,成为海啸后,还会有人说水是柔弱的吗?
总结:读这篇文章的茶友是否被搞晕,其实影响冲泡结果最重要的就是“投茶量”三个字,冲泡高手中掌握这个冲泡手段的人少之又少。他们大多不愿讲出来与别人分享,因为这个道理简单到别的茶友都不会相信。还不如不讲。我在这篇文章里已经说了“投茶量”其实并不简单,每款茶都有自己的个性,随着陈化还不断在变,基本上一款茶在某个时间点投多少量最好喝,基本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即便茶友相信了我讲的,但要能真正应用,也不是很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的。不知道茶友是否真正理解了“大智若愚,大直若曲”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