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前,省、州茶叶科技工作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南糯山苍茫葱郁的古老茶山深处,寻找到了800多年的栽培型“茶王树”和多处成百上千亩连片的古茶树、古茶园。尔后不久,又惊异地在峰峦叠障的巴达乡大黑山中发现了1700多年野生型“茶树王”,并相继发现了丰富多姿的茶树种质资源。一株株历经沧桑的古茶树、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古茶园,犹如活的历史见证,与众多历朝历代文献的记载,共同验证了西双版纳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无不令国内国际茶叶界为之折服。
当人类跨入充满希冀和挑战的新世纪,随着现代科技一层层地揭开茶叶这一古老而健康饮料的奥秘,茶叶魅力日益征服着越来越多的人,正成为世界性的饮料,千姿百态、品种繁多的茶叶产品和打着“茶”字招牌的各类饮品,风靡全球。伴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迭起,我国经济正加速融入世界经济。这一切,对我国的茶叶产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无疑也使地处南疆边陲的西双版纳的古老茶叶传统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古茶树、古茶园是我们古茶乡的珍贵资源,不仅是我州茶叶产业发展悠久历史的活见证,同时是独特而底蕴深厚的茶文化的载体,摸清西双版纳境内现存古茶树、古茶园的分布、品种、植龄、采制、管护等家底,对古茶树、古茶园实行的依法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重铸西双版纳普洱茶“金字”品牌、发掘和弘扬民族茶文化,加快茶叶产业提升步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在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及专题部署下,成立了以州长岩庄亲任组长,副州长刘德强、州农业局局长岩温才,省茶科所所长、副研究员张俊和州茶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曾云荣任副组长的西双版纳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领导小组,成立了以研究员王平盛等一批茶叶、农业科技、茶文化研究等方面专家、学者组成的普查专家组,由州农业局、州茶业协会组织了有省茶科所、州农业局,景洪、勐海、勐腊三市县农业局、勐海茶办、大渡岗茶场、勐海茶厂及《云南日报》驻版纳记者站、西双版纳电视台等部门单位茶业主管领导、科技人员、记者共34人组成的联合普查队,又按区域分成景洪、勐海、勐腊三个普查小组。制定了周密、科学、明确的普查方案,各组作了必需的资料、信息及工具、物资的准备工作。普查队于2004年3月23日举行了“西双版纳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动员、培训会”。3月26日起,普查队分赴全州各地古茶树古茶园分布区域,展开了我州茶叶发展史上规范最大、区域最广、项目最多、时间最长的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
各普查组在了解、收集全州老茶区古茶树、古茶园相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队员们以强烈的使命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放弃节假日休息,不辞辛苦,爬山涉水,翻山越岭,分四路深入传统古茶区乡镇,徒步走进一座座分布有古茶树的深山,一片片古茶园,寻访村寨干部及老茶农,详细询问了解古茶树的具体分布位置、种茶历史、茶叶加工方法和民族饮茶习俗等等;请向导引领到古茶树、古茶园生长地,实地察看古茶园生态环境、古茶树生长状况、古茶树上的附生、寄生植物及病虫侵袭等情形,认真细致测量古茶园的地理位置,对古茶园面积、古茶树密度进行测算。对代表性单株古茶树的基围、干围、树幅、树高、分枝等进行测量,对古茶树树龄、品种进行初步分析和鉴定,采集古茶园土样及古茶树枝、叶、花、果标本,并进行拍照。同时,向各地群众宣传保护古茶树、古茶园及茶马古道等茶文化古迹的重要性。
各路普查队员通过连续1个半月艰苦努力的实地普查,至5月中旬,全部按计划要求完成了全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的野外普查工作,普查组还采集古茶树枝叶标本 80多份,采集古茶园土样 30份,拍摄古茶树、古茶园、茶马古道等相关照片共1500余张。各普查组集中1周时间,对野外普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整理、汇总,集体初步分析、研讨,并撰写出了各组分类的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报告初稿。紧接着,由州茶业协会副会长、《云南日报》主任记者赵汝碧任组长,州茶业协会秘书长陈宏斌为副组长的古茶树资源普查资源汇总、编写小组,进行了2个月紧张的室内资料整理、普查报告编撰、图表绘制工作。全州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历时近4个多月时间,全面完成了整个普查工作任务。
普查资料汇总结果显示:西双版纳州境内古茶树、古茶园分布区域广、品种种类丰富、种植年代远久、各土著民族均有悠久的植茶历史;全州古茶树古茶园分布区域达13万多亩,植株较多且连片的百年以上古茶园共有82234亩,其中,景洪市8225亩,勐海县 46216亩,勐腊县27793亩。古茶树主要属于普洱茶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也有部分茶种(Camellia sinensis ) (勐腊县共12000亩,景洪市有2株)、大理茶种(Camellia taliensis)(主要分布在勐海巴达大黑山)和苦茶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r kucha)(景洪勐宋600亩,勐海曼糯60亩)。
一、西双版纳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省南部边陲,地处东经99º56ˊ-101º50ˊ;北纬21º08ˊ-22º36ˊ之间,北面分别与思茅市的江城、思茅、澜沧三地毗连,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别与老挝、缅甸两国接壤,国境线长966.29公里(中老段677.8公里,中缅段288.49公里),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门户和便捷通道。
西双版纳处于亚洲大陆向中南半岛的过渡地带,属滇南峡谷 — 横断山脉南延部分,为无量山、怒山余脉之尾稍。全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峰峦叠翠,此起彼伏,因纵惯全州的澜沧江及其众多支流的强裂切割,形成“河谷下切、山河纵横、各山相邻、山水相依”的地形特点。全州最高峰为屹立在西北角的勐海县勐宋乡桦竹梁子,海拔2429.7米;最低点在澜沧江与南腊河交汇处,海拔477米,相对高差1952.7米。
全州土地面积共19125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5.1%,盆地(坝子)占4.9%。勐腊、景洪市内的盆地海拔多在500—700米之间,勐海县因处于高原剥蚀切割山地,保存着高原地形,具有群山环抱的高原山间盆地,海拔多在1000—1500米之间。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占48%,主要分布在一市二县的北部和西北、东北部。其中,勐海县境内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9座,勐腊、景洪境内也有数十座海拔1000—2000米的山峰,全州也有部分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
全州丘陵广布,主要分布在坝子边缘及高原面顶部,相对高度在50—200米之间。勐腊、景洪境内的丘陵海拔多在500—1000米之间,少量在1000米以上,勐海境内的丘陵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另外,西双版纳至今还遗留着我国纬度最南的第四纪冰川地貌,也有部分地区属喀斯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