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是普洱茶无法逾越的一个地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百年前,易武是古六大茶山的集散地,是贡茶产地,是至今犹存的百年老茶的诞生地。百年之后,当普洱茶全面复兴以后,易武从一个凋敝的边陲小镇,再次变成普洱茶商的必争之地,甚至成为很多爱茶人的朝圣之地。易武茶在普洱茶江湖的地位,依旧极受茶人追捧。每到春茶季,易武古镇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仿佛重现“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万人”(清《滇海虞衡志》)的盛况。随着易武茶的热卖,易武古镇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2010年起,每年四月举办“易武斗茶会”的时候,易武古镇更是热闹非凡,万千宾客云集。
易武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古濮人在易武居住种茶。清乾隆年间是易武茶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从乾隆初年开始,普洱府对茶叶的垄断经营放宽,上万的汉人涌入易武,尤其以石屏人居多,在易武改造老茶园,开建新茶园。经过四五十年的拓垦,易武新增茶园3万亩以上,到乾隆末年,百里易武,山山有茶园,处处是村寨,商旅来往不绝,一派兴旺景象。光绪年间,倚邦因战略和瘟疫衰落,易武取代倚邦成为古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集散中心,易武茶远销东南亚、香港,并建立多个“字号”品牌。在清嘉庆、道光时期茶业发展达到顶峰,易武茶区包括漫撒茶山,一度成为云南六大茶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各种商号、茶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可谓商业繁盛,马帮不绝。主要茶庄有同兴号,大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79年),是易武建立最早的茶庄,还有同庆号、乾利贞、同昌号多年形成四强之势。其他茶庄还有东和祥(义兴祥)、泰东祥、宋兴昌、元泰丰、鸿庆号等。商业的繁荣与茶叶产量的猛增,还让易武成为了“茶马古道”的始发地,那一时期,以易武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朝四方散射开去,主要的有易武—老挝—越南—香港;易武—老挝—万象;易武—老挝—泰国;易武—大理—拉萨;易武—昆明—北京。
贡茶是易武的一张名片。在易武古镇十字街村,至今保留着易武贡茶进京的起运点——公家大院。这里的榕树枝繁叶茂,距今已有300多年,围径达10米左右,高20余米,树干上都长着一些青苔。由于常年雨水冲刷,水土流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老榕树的根部,已经高出地面一米多。“马帮贡茶万里行”的石碑一方一圆,已有斑驳之色。公家大院是普洱茶辉煌历史的遗迹。百年前,每到贡茶进京,都会先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在鞭炮和锣鼓声中,当地的官员、官兵、茶庄老板、制茶的师傅以及当地的老姓一行人等,先是到关帝庙拜祭关羽。关羽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拜祭关羽也希望这趟进京之路能一路平坦。拜祭完关羽后,众人来到公家大院,向贡茶磕头、行大礼。此时,已到中午时分,随着令箭一声令下,马帮带着贡茶正式启程赴京。
1936年,越南的法国殖民者阻挠中国茶进入越南,易武茶往东南亚的销路被阻断;到抗战爆发,易武茶庄倒闭、茶农流散,而南京政府财政部控制的中茶公司则选择佛海(今勐海县)建茶叶中心,易武日趋衰微。此时生意虽散,但茶树还在,直至20世纪70年代,茶农废茶园种粮食,易武茶区元气大损,只有深藏于深山老林的古茶园得以幸免。至于茶马古道,也由于年久失修、交通改道等原因,现在只有少部分残留下来。如今易武乡境内尚且保留的青石板茶马古道有19段,总长10617米左右,是寻古探幽的好去处。“云南迄南之利,首在茶。而茶之产易武较多。”桥碑上的记载,以及散落在易武茶山的浮雕、石碑、匾牌、古茶庄遗址,都在诉说着一个茶叶王国繁盛的篇章。
去到易武,一定要去老街走上一走,如同李荣浩《老街》中唱的一样:巷尾老爷爷卖的热汤面,味道弥漫过旧旧的后院……虽然易武的老街没有热汤面,却有着墙壁斑驳的老院,古老的建筑依然还保持着百年前的风貌。保存最完好的是车顺号旧址,垫有石墩的木质穿斗间架的重檐阁楼式土基墙四合院,门楣上“瑞贡天朝”的匾额虽然是复制品,但依然熠熠生辉,记录着车家人百年前的辉煌。青石板铺设的街道,像个马鞍似地“骑”在一座山梁上。块块青石铺砌的道路虽然年久失修,但却有说不出的宁静和温馨。老街上的旧院落,或四合院,或一正两厢,或临街单幢,似乎都在向你讲述那些遥远的或悲或喜或顺或逆或荣耀或坎坷的故事。寻着石板上深刻的马蹄印,似乎听到了驼铃的回响,赶马人微笑着跟屋内的商贩打招呼,或讨杯茶或买袋烟,朴实而热忱。马帮从这里出发,北走京城、南向东南亚、进藏,远行中亚,带着梦想和希望,笑对风雨。
自驾路线:自驾车从昆明出发,经昆玉高速、昆磨高速至景洪市,再从景洪市至小磨收费站出高速,经小磨公路至勐仑镇,再转入G213国道至勐醒镇,再转入S218省道至易武镇,全程约600千米。
周边景点: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勐仑)、望天树景区、勐景来傣寨(打洛)、野象谷(景洪)、傣族风情园(景洪橄榄坝)。
住宿:客栈、旅馆主要集中在易武乡政府所在地,高中低档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