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文化 > 茶树起源于何时?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
2014年05月21日

茶树起源于何时?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

“世界茶源”到底是哪里?

茶,源于中国,是中华之国饮。陆羽(728—804)《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氏,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遑遑数千年,茶孕于春秋,萌于秦汉,兴于唐,盛于宋,发展于明清,与中华五千文明史同脉相承。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园有芳蒻、香茗”。荼者,茶也。上述记载证明远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发现了茶;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巴国已利用茶叶,并且作为贡品进诸周王室。《茶经》中还写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说明,1300年前的中国西南巴山峡川曾经分布有广泛的乔木茶树。

茶源产地是中国还是印度?

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这在国际上争论了一个多世纪。原因是在1824年,国外些学者在印度阿萨姆邦发现了野生茶树,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就引发了“茶树发源地在印度还是在中国”的争论。

直到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地区(现普洱市)举办,来自亚洲、美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亲临邦崴古茶树现场考察分析,达成共识:“澜沧邦崴古茶树通过分析其染色体组型,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核型对比,结果发现邦崴大茶树核型的对称性比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对称性更高。证明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权威论断,从而使得这场争论有了结果。

“过渡型茶树”是由以肖时英、何仕华等一批普洱市的茶叶专家提出并得到国际公认,即茶树的花、果实等繁殖器官为野生型茶树特征,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为栽培型茶树特征。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普洱市古代濮人早期栽培驯化成过渡型茶树存活至今的珍贵“文物”,1997年4月,国家邮电部发行的《茶》邮票一套四枚,“澜沧邦崴古茶树”上了邮票,从此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名扬中外。

茶树起源于何时?

茶树起源于何时?历史学家无从考证,被生物学家解决了。1978年,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公布了在普洱市景谷县发现的宽叶木兰化石“新种”为主体的植物群化石,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第三纪景谷植物群分布区系”,是我国少见的渐新世植物群,也是唯一没有受到第三纪冰川波级的区系,仅见于景谷盆地,距今有3540万年;在景东县锦屏镇文旧小组的田心、景谷县煤厂、澜沧县勐滨等地发现的中华木兰化石,时代为第三纪中新世,距今有2500万年;有镇沅千家寨2700年的“世界野生茶树王”及117.8万亩的野生茶树群落;有景东太忠镇大柏村丫口寨“人类栽培驯化野生茶树活标本”;有澜沧邦崴1800年和景东文岔1500年的过渡型古茶树;有以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为代表的18.2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成为世界唯一的一条从宽叶木兰化石——中华木兰化石——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茶类植物垂直演变完整的生物链。所以普洱是“世界茶源”。

云南茶树的“四大天王”

一般从茶树的粗细是难以客观估算树龄的。茶树长的大小不仅受到土壤、水肥、海拔、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长期的被采摘程度才是影响了茶树长的大小的主要原因。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各地都发现有很多大茶树,也就相互“争王”。比如普洱市说千家寨2700年“世界茶树王”,临沧市讲香竹箐有3200年“世界茶树王”等等。为了让外面更好理解,避免混淆,我跟新编《云茶大典》的编委们提议,按茶树类型的代表性植株进行“封王”,他们比较赞同。

“世界野生茶树王”——生长于普洱市镇沅县九甲乡千家寨,海拔2450米。树高25.6米,树幅22m×20m,基部干围2.82米,树龄约2700年。

“人类栽培驯化野生茶树活标本”——生长于普洱市景东县太忠镇大柏村丫口寨,树高8.9m,树幅7×6.6m,最大基部干围2.85米,属野生型古茶树。树生长在山梁上,土壤贫瘠,海拔1940米。是当地先民从野生茶移植栽培而成的大茶树,为目前发现最大的人工种植野生型古茶树,具体树龄待考证。

“世界过渡型茶树王”——邦崴过渡型大茶树,生长于普洱市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海拔1900米。树高11.8m,树幅9.0×8.2m,最大基部干围3.58米。被誉为“茶树进化的活化石”,目前为国际普遍认可。

“世界栽培型茶树王”——生长于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香竹箐,海拔2170米。最大基部干围5.82米,树高10.6米,树幅7×8米,是目前发现世界上最粗壮的栽培型古茶树。

此外诸如景东县景屏镇龙树村凹路箐野生大茶树,海拔2470米,树高14m,最大基部干围7.83米(3个山字型分枝的围径),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干围最大的,但不能“封王”,这跟看人一样,不能见头发白了,就说年纪大。最重要的是王封多了没有价值。

茶树种质资源的演变及茶文化传播的路径

根据《走进茶树王国》普查资料分析,普洱市茶树基部干围超过300cm的分别是:野生型古茶树发现9株,最粗大是景东县锦屏镇凹路箐大茶树,树高14米,最大丛围783(3个分枝的干围);过渡型古茶树2株,邦崴过渡型茶树树高11.8m、基部干围358cm,景东县花山镇文岔村过渡型大茶树树高11.5m、基部干围330cm。

在普查中栽培型古茶树基部干围300cm以上的普洱市没有发现,这可能以采摘度大有关,较大的有景东漫湾镇中山村大茶树,树高11.7米,基部干围273cm;澜沧县安康乡糯波大箐大茶树,树高7.8米,基部干围247cm;孟连县勐马镇东乃红芽茶,树高21米,基部干围240cm等。

从普查情况分析:普洱市茶树种质资源分布规律,全市范围内都分布有野生型茶树群落,但以无量山、哀牢山更为集中,且茶树相较更大。过渡型茶树种植也是以无量山、哀牢山地区相较多、树大、栽培历史更久。在无量山、哀牢山地区茶树品种比较杂乱,人工种植野生茶和过渡型茶品种多,这些杂交品种通称为景东茶种,这类原始性品种大茶树多,小茶树少;越往南走的宁洱、澜沧、西双版纳方向(历史是属普洱),茶树品种越纯。

根据茶界独立评论人李国标采访云南大学高照教授,写了《复兴景东茶,等待千年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