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文化 > 生茶到底是不是普洱茶?历史上的普洱茶是怎么回事?(2)
2014年05月21日

生茶到底是不是普洱茶?历史上的普洱茶是怎么回事?(2)


 
谭方之强调这样的“发汗茶”,是专门为藏区特供,李拂一记载的制茶法,除了供给给藏区外,还销往南洋一带。无论如何,这都是销区的消费观念。
 
他们都强调,这样做出来的茶,汤色红,香气浓厚。
 
销区的红汤茶饮用习惯养成

那么,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销区会形成这样的观念?

▲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

我们的历史研究表明,不只是西藏,整个大藏区乃至内陆边疆的茶消费区,都有非常漫长的陈茶饮用史,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是交通,另一个重要元素是存储。
 
走茶马古道运茶,周期非常漫长,新茶往往要经过半年乃至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抵达销区,而这个时间节点,往往进入了冬歇期。
 
负责分销茶的有两大机构,一是官方性质的茶马司,二是寺院。
 
茶马司与寺院都是内陆销区最大储藏与分销机构,普通民众围绕茶马司消费,信徒围绕寺院消费。从《明实录》到《清实录》都有大量记载,每过四五年便有奏请开仓放茶的请求,这些茶的数量非常大,这些信息都说明,普通民众喝到的大部分茶,至少都是有着至少四五年历史。
 
大寺院更是讲究存放,今天的塔尔寺,还存有个非常巨大“大茶房”。寺院存大量的茶,主要是为了大法事做准备,比较青海湖边,三世达赖喇嘛与俺答汗的结盟,一次就消耗了60多万包茶,这样大规模的消耗茶,如果没有大仓储作为支撑,是无法进行的。
 
藏区的大型熬茶布施,动辄就是万人以上规模,茶的储备非常重要。藏区的冬歇期,往往也是信徒朝拜期,大量信徒涌入到寺院,寺院也需要大量的备茶以供消费。
 
陈渠珍在藏期间,发现当地人都在饮用红汤茶,他误以为是红茶。斯诺从昆明出发,一路向西的过程中,也发现了红汤茶多地存在。梁实秋在北京也喝过发酵后的普洱茶。这些都说明红汤茶的消费区的广泛性。
 
香港这些消费区,茶的储备是酒楼完成的。大部分当地茶商都是以供应酒楼为主,有些茶商自己有开有酒楼,或者就是酒楼直接参与经营茶,普通消费者以酒楼作为消费点。香港现在去,真正的茶馆非常少,几本找到不像大陆这样的茶馆,其实不要说香港,广州也是这样,著名的“早茶”就是典型的酒楼消费模式。
 
香港人认为,新到的普洱茶是无法喝的,起码要存放六七年以上。在1970年代,香港技术仓开始出现。香港百年老字号的后人吴树荣在1980年代,就发表了对普洱茶产地以及香港仓储的看法。

 
产区的红汤茶应对

 ▲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

针对消费区的饮茶习惯,云南茶商必须作出回应。
 
1940年代的云南茶商马泽如回忆说,“江城一带产茶,但以易武所产较好,这一带的茶制好后,存放几年味道更浓更香,甚至有存放到十年以上的,出口行销香港、越南的,大多是这种陈茶。因为一方面经泡,泡过数开仍然有色有香;另方面又极易解渴,且有散热作用;所以香港一般工人和中产阶级很喜欢喝这种茶。”
 
这种茶一部分还从香港转运至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主要供华侨饮用;因而销量也比较大……

由于越陈的茶价值越卖得高些,我们一方面在江城收购陈茶,一方面增加揉制产量……
 
当时的云南,已经有存放10年以上的陈茶,不过,从未有资料表明,云南当地人喜欢喝陈茶,这也再次强化了品饮陈茶是销区消费观念。
 
杨克成谈起过美国人对云南沱茶的定义,既不是红茶,又不是绿茶,是红绿茶的中间种。杨克成本身对沱茶制作技艺不熟悉,其制作方法就是前文谭方之所提供的。但杨克成谈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沱茶是为了解决饼茶路上会发霉问题而刻意造出的形状。而竹笋壳这些包装,恰恰是为了防雨,防潮,而不是有些人说那些为了发酵。沱茶产品已经有极高的含水率,长途贩运过程会有自然发酵过程。
 
马桢祥回忆云南茶商经营普洱茶,时间比马泽如晚了10年左右。这个时候,云南已经有上30年的茶。那些说云南没有老茶的人,想想也是蛮可笑的。
 
我们对茶叶出口一事,在抗战时期是很重视的,它给我们带来的利润不少。易武、江城所产七子饼茶,每筒制好后约重四斤半,这种茶较好的牌子有宋元、宋聘、乾利贞等,稍次的有同庆、同兴等。在江城所加工的茶牌子较多,但质量较低,俗语叫“洗马脊背茶”,不象易武茶质细味香。这些茶大多数行销香港、越南,有一部分由香港转运到新加坡、马来亚、菲律滨等地,主要供华侨食用。也有部分茶叶行销国内,主要是新春茶。而行销港、越的多是陈茶,新是制好后存放几年的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浓越香,有的茶甚至存放二三十年之久。陈茶最能解渴且能发散。香港、越南、马来亚一带气候炎热,华侨工人下班后,常到茶楼喝一两杯茶,吃点点心,这种茶只要喝一两杯就能解渴。(马桢祥,泰缅经商回忆,云南文史资料选辑P173)
 
熟茶第一代匠人卢铸勋

1949年后,鉴于国内经商形势大变,供需关系紧张,以卢铸勋为代表的茶人,走上仿制茶道路。他先后仿制了宋聘号,同庆号,姑娘茶等等在香港市场很受欢迎的云南茶,在研发红茶的过程中,无意做出了另一种红汤茶。

▲ 卢铸勋

卢铸勋用十斤茶加两斤水,用麻袋覆盖使其发热到75度,经数次反堆转红,再用30度(和暖)火力焙干,出来的茶叶泡了之后,发现汤色叶底与红茶一样,只是可惜没有红茶的清香风味。味道出不来怎么办?卢铸勋当时觉得外观上已经可以蒙混过关,只要味道也可以过关,那么自制“红茶”就意味着财源滚滚。
 
卢铸勋把自己两个月的薪金(80元)拿出来,到香港各处去购买食用香精,回到茶坊继续试验。很遗憾,各种香精都调试过,始终无法制造出红茶的风味,他认为是制作工艺出了问题。决定再试验,于是再将十斤青茶加水发酵转红至七成干,放入货仓焗六十天后取出,这次,泡出来的茶汤色比蒸制的旧茶更为深褐色,茶味也更淡。
 
卢铸勋最终做红汤茶的秘诀是:每担云南茶青加水20斤发热至75度,反堆数次茶约七成干,装包入仓即可。发酵出来的茶汤色深褐明净,口感不错,每担可以卖到320元。

卢铸勋后来把这门发酵技术传授给曾启,曾启之后到广州加入中茶分公司做茶业发酵师傅,从此开始了在广州中茶分公司的普洱茶发酵之路。后来香港祥发咸蛋庄老板张旺燊笑卢铸勋是傻子,怎么会轻易把技术外传,还扬言,未来10 年香港茶业的局面会因为此技术而改变。后来居然变成现实,以后10多年内,居然没有茶青运往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