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今天谈空洞的话题,你上市了吗?
2014年05月21日

今天谈空洞的话题,你上市了吗?

前几天,曾园老师发来一篇文章,看到标题我就很感慨。
曾园是文化人,是文化人的文化人,也就是以文为生的人。今天的语境下,说文化人,好像就是在骂人。放在二十年前,甚至手机移动端不是今天这样发达的前十年,听到文化人,大家都要站起来的,要致敬的。
今天不是,移动网络太发达了,信息多过于知识,掌握了信息的群体就自以为有了知识,就可以霹雳吧啦到处发表意见,大家手机一上网,发现志同道合者很多啊。因为原本认识就在一个维度啊。这样的群体一多,认识一多,大家就认为文化人没有什么了不起,文化人也就不值钱了。
网络给知识去了魅,到处都是“知道分子”了。
曾园是我们召开核心文化论坛的主讲嘉宾之一,当时邀请了很多茶界前辈专家,刘勤晋,魏谋城,周勇,昌金强,尹晓明,杜琼枝,曾云荣,吕才有,何青元,李尉文... ...基本上可以说是当今普洱茶界产、学、研、商最顶级的专家阵容了。
偏偏我们请了一个文化人作主讲嘉宾,好多人的想不通,有些“茶农企业家”说他只是会提问题,表示要和他对谈。
其实哪里知道,身在局中不知局,能提出问题才是最大的学问,提出问题才最深刻。
连思考维度都不一样的人,也要来对话?
说白了,没有对话的资格啊。
对话,是一定要讲资格的,不在一个平台上,眼界思维都不是一个境界,有什么对话的?
人多势众,众口一词,未必就是真理。
面对这些从来没有认真看过一本书,都是依赖手机获取信息的群体,我们去同他们讲思辨,恐怕是扯淡。
我说我很感慨,是因为曾园兄发来的文章谈的是茶业界的大事,谈的是茶企如何要上市,如何做大做强的事,这些事,跟他老兄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我感慨是现实的社会,总有文化人在做梦,总有人来指引。实话说,我也是喜欢做梦的人,喜欢不切实际的人,喜欢热泪盈眶的人,但是,比起曾园来,他的梦境更深。
这种话题,如果摆在十多年前,我估计这是一篇爆款,当时有一篇文章叫《七万茶企不如一家立顿》,其实这篇文章只是一些就理论数据而开谈的文章,与事实的差距很遥远。
但是,就是这样一篇错漏百出的文章让天下茶人愤愤不平了十多年。
只是十多年之后的今天,绝大部分人都不再关心类似的话题。
企业做大不做大,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与外人又有什么关系?
政府想他们做大,是有利税收,至于市场,实在是无关,他赚他的钱,我赚我的钱。
茶行业我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其他茶类更是不清楚,我谈点我了解的普洱茶市场情况。
原先的普洱茶原料没有这么多的花样,大家都在一口锅里,都是台地料,大厂拿得多,甚至拿到绝大多数,剩下一点原料几十几百家茶厂抢,原料就会暴涨,成品压出来也会形成抢购。
所以,在那个时候,做大企业的确是有利于整体的行业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
大厂收坝子茶,小厂收山头茶,山下茶收再多,也影响不了山头茶。
然而,用山下茶冒充山头茶却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一个卖30,一个得3000,市场又辨不出哪个100年哪个是10年的原料。
随便想想也知道,用30元一公斤茶的价格对标3000元,谁划算?谁省力?
有几年,大茶商做金融,小茶商做经销,原料,市场都是各自一块,泾渭分明。
这几年不一样,古树茶概念日渐成熟,请注意,我说的是概念。成熟的果子就有人来摘,摘果子的自然是大企业。
可想而知的是,天下大乱。
昆明机场的广告牌一个月要几十万,冒充的老班章冒充的冰岛茶,堂而皇之的做广告,哪里又有真实的小商家的影子?
山头茶要冲垮坝子茶,根本不可能,山下茶要冲垮山头茶则是分分钟的事情,这是中小茶商永远斗不过大茶商的核心。
从来都是说“劣币驱逐良币”,哪里又听说过“良币驱逐劣币”?
我们还可以继续推想,假如今天的市场都在继续做大做垄断,那市场口味就会统一成两种,一种叫勐海味,一种叫下关味。
这就是2007年之前普洱茶产业的样子。
如果今天还这样,我也同样可以肯定,第一天统口味,第二天市场就垮了。
因为事实摆在眼前啊,你穿个衣服都不重样,凭什么要求一个饮料的口味要重复再重复?
以前是可以说做大一个企业就出来一个样板,这是当时的情况下,大企业的确有贡献,原料一样,发酵一样,加工一样,甚至料头都一样,拼产能成为唯一胜出的模式,大产能等于大品牌。
此消彼长,当然大企业就会对整个行业有推动。
当年我去一个茶厂去参观,同样的一片茶,有26个包装品名,这就算是差异化了,因为经销商有要求,这算是当时“聪明”的企业了。表面的好处是每个经销商不冲突,然而,事实上这样投机的思维害了大家,没人认真去研究差异化,整个产业的口感趋同,配方趋同,原料趋同。
最后,所有的茶厂连积压的模式也趋同。
这是产业的一个教训,只是现在的产业好像好了伤疤忘了疼,一下子大家都在唱不明所以的高调了。
07年之后,普洱崩盘,各自逃命,大小企业各自形成了你挣你的钱,我挣我的钱,谁又引导谁,谁又示范谁?
相反,越是大企业,造假越是肆无忌惮,越是大企业,抢钱越是厉害,该赚不该赚,都拼命抓在手上,这样的大企业,能给任何人起什么“良好示范作用”?
再来谈谈茶企上市与否的事情。
上市是为了“身份证明”,不是有钱就不用上市,这是一个基本的金融常识吧。至于谈到新三板退市,这不是表明这些退市的企业不行了,是新三板根本融不到钱啊,还每年白白多花几百万的财务费用。
再谈谈企业的产值问题。如果不去做一下调查,恐怕不清楚。
我举个实际例子:
品名:高山韵象生饼,批次:1901,规格:净重15kg,357g/片,42片/件,配货价:36000元/件,零售指导价:2280元/片,配货标准如下:渠道商:A1:15件,A2:13件,B1:12件,B2:10件,C1:8件,C2:5件,D1:8件。专营店:C:1件,C+:2件,B:3件,B+:4件,A:4件,S1:5件,S2:6件,S3:8件,S4:9件,S5:10件。总数量:约8000件
今天的价格大概是13.5万/件,随便算算一个单品的零售额是上10个亿,拿两个单品出来炒就是20个亿。
那些开口闭口就是中国茶企营销额小,散,弱的分析师,难道是不看市场数据的?
至于为什么不上市,现在企业的政策环境,税收制度,这些不是明摆着的?深的,不谈了,谈多了,恐怕要封号,谈多了,好像也和你我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