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每逢宴席或节庆时,餐桌上都会有敬酒的习俗。但酒力不胜者,又盛情难却时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在杯子里倒点茶水,向敬酒人表达一下歉意,嘴里说着“以茶代酒”。这是不胜酒力者所行礼节。
“以茶代酒”的礼节至今已有千年。今天,书剑古茶就与大家分享关于“以茶代酒”的历史典故。
· 以茶代酒 ·
“以茶代酒”最早出现于《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书内写到: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文中的“皓”即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曜”指的是朝廷大臣韦曜。
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逝,将皇位传于年仅10岁的第七个儿子孙亮,即吴少帝。孙亮15岁亲政后,仅过了一年,权臣孙綝就发动宫廷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即吴景帝。可孙休命不长,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让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当“顾命大臣”,以辅佐幼主。可两位“顾命大臣”及朝中其他大臣都感到孙休的儿子(不到10岁)太小,于是改立23岁的“长君”乌程侯孙皓为帝。
公元264年,孙皓登基。登基之初,他还能抚恤百姓、开仓赈贫。可时间不长,他就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致使民心丧尽。
孙皓有个嗜好,就是好喝酒。他经常摆酒设宴,而且群臣必须作陪。他的酒宴,还定了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如果换算成现在的量,这酒起码得3斤多(三国时期的酒精度数没有现在的高)。哪个大臣喝不掉,就硬灌进去。如此“规矩”,大臣们都崩溃了。每到参加宴会,大臣们都如同上刑场。
群臣中,有个叫韦曜的大臣只有二升的酒量。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如果事情仅仅只是如此,史书为世人留下的便是暴君皇帝疼爱某一臣子,不忍被灌酒,私下里把臣子的酒换成茶,臣子感念皇上的好,对皇上忠心耿耿的一段佳话。
但韦曜对这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平庸糊涂之主,越来越看不惯,对孙皓的所谓“照顾”根本不领情。
不仅如此,韦曜还时常批评孙皓,说他在酒席上总是“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而孙皓不仅听不进韦曜的劝阻,反而于公元273年把他投入大狱,不久便杀了他。
多行不义必自毙。公元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孙皓最终四年后于病故洛阳,时年42岁,孙皓可以说是以酒误国,但是却留下了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
“以茶代酒”的餐桌礼仪已然成为了一种风尚,是追求健康、传承文化的一种体现。如今再细品“以茶代酒”这个故事的时候,不难发现,这既有字面的本意,又其含有新时代赋予的含义。
来源:阿青 书剑说普洱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14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