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藤条茶,想必大家最先联想到的就是“坝糯”。据有关资料显示,坝糯的藤条茶园面积在双江名列第一,且藤条茶园保存得最好,双江最古老最大的藤条茶茶树都在坝糯。因此,坝糯在普洱茶界有“藤条茶之乡”的美誉。
近几年来,藤条茶因其具有滋味饱满、香气高扬、茶气十足等突出特点,而倍受茶友追捧,但究竟什么是藤条普洱茶呢?相信很多茶友对此还是疑问多多,所以,笔者接下来就给大家解释一下何谓“藤条普洱茶”。
1. “藤条茶”因外形酷似藤条而得名
从藤条茶的茶树外观来看,它与一些生长在堤岸边的垂柳极其相似。它的树幅舒展,茶树叶片很少,主干和支干裸露可见,支干上长着的细藤又细又长,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一根根细藤的下段也同样裸露无叶,只有藤条尖顶长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因此,把这种茶命名为藤条普洱茶,想必算是对其茶树外形最形象的概括了。
2. “留顶养标”是其特有采养方法
从普洱茶采摘方法看,传统的普洱茶采摘,属于粗放型采摘法,除了某些对茶青嫩度和原料等级等有较高要求的普洱茶制作之外,一般的普洱茶在鲜叶采摘过程中都会遵循产量最大化和能采则采,能用则用等的采摘原则,并不会牺牲产量,“采少留多”。
有时,茶农为了提高鲜叶采摘量,也为提升茶叶的口感滋味等,使茶叶品质最优化,在鲜叶采摘过程中,不仅采摘一芽一叶、甚至一芽二叶甚至是几叶,而且还会顺带采摘一些茶梗,按一定比例混杂在其中。
而藤条茶的采摘方法则很不一样,藤条茶在采摘时有自己特定的采摘标准,不仅反其道而行之,而且在采茶上更具“选择性”。
一般来说,茶农采摘藤条茶时只采一芽一叶,然后在每棵茶树枝桠上保留两个左右的芽头,留备下一年或下次采摘。因此,有的地方也把藤条茶的这一茶树养护方法称为“留顶养标”。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祖先,在种植藤条普洱茶时非常有远见,不仅使这种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十分利于茶树的“可持续发展”。
3. 取农业种植之精华,“留顶养标”或为茶树种植“汉化”的产物
考察普洱茶相关史料记载可知,普洱茶最早由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族人开始种植,后随汉人的涌入,他们与少数民族杂相聚居,无论生产、生活,还是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互相融合,不仅开启了汉族种茶的历史,也使得少数民族在种茶方法上,对汉族农业种植方法产生了一些借鉴。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现行的藤条茶“留顶养标” ,极有可能是少数民族种茶方法“汉化”的结果。
4.口感滋味上,藤条普洱茶的口感风味更佳
对比普通茶树种植、采养方法,藤条普洱茶的采养方式,一方面,使茶树在生长过程中获得更为充分的阳光照射,积累足够的内含物质,使茶叶口感滋味更佳;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茶叶产量,且对延长了茶树的采摘寿命有好处。
另外,从藤条茶的采摘时间看,它在一年中的鲜叶采摘次数也十分有限,仅在春茶和秋茶、夏茶常规茶叶采摘时间段内采茶,其余时间则不采,为茶叶生长留足了空间,形成了物以稀为贵的现象。也正因如此,才使藤条茶茶叶内芳香物质更加丰沛,茶香高扬浓郁,香气馥郁,冲泡后杯底留香持久。
5.坝糯和老乌山,何者才是真正的“藤条茶之乡”
藤条普洱茶分布范围极广。勐库东半山的老茶园里的茶树几乎全是按藤条状培育的,勐库西半山的邦改、丙山,沙河乡的邦木、邦协,忙糯乡的滚岗等村寨,也有大面积的藤条茶园。另外,临沧的一些知名山头村寨,昔归、永德等地,也以藤条茶而闻名。
在藤条茶众多的分布地域中,老乌山可谓是个典型。因其是无量山系众多山脉中的一座,它在雨林中拥有数万亩千年藤条古茶树,很多人也因此称老乌山为“藤条茶之乡”。
至此,很多茶友不免生疑,文章最开始不是说坝糯是“藤条茶之乡”吗?怎么现在又冒出个老乌山来呢?
在此,笔者想说的是这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只不过他们的“藤条茶之乡”的美名在时间上分早晚和先后罢了。
从藤条普洱茶的发展历史来看,藤条茶最早发源于景东,然后逐步进入双江地域范围内,到达西双版纳的澜沧江一带。从这一点来看,再结合老乌山和坝糯两地的地理位置,坝糯仿佛更能担得起“藤条茶之乡”的美名。
另外,再从坝糯藤条茶的最早种植时间和其产量来看,坝糯不仅是最早种植藤条茶的地方,而且它的种植面积也是最大的。
但藤条茶发展至今,其种植不再只局限在某一地域范围内,而是遍地开花,在云南的很多地方都获得了种植推广,而老乌山的藤条茶,无论种植面积、树龄大小等,或将超越坝糯藤条茶的名气。因此,把老乌山作为当代的“藤条茶之乡”,也不无可能,但若要论何者为“藤条茶的正宗”,坝糯一定毫无疑问,为藤条茶的实力担当。
以上就是笔者对藤条普洱茶的一点个人理解,仅供参考。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或是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呢?欢迎留言。(本文系说茶网原创文章;作者:简抒)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14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