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朋友问我,现在的市场到底好不好,我觉得比较奇怪,好的好,坏的坏,这很正常,哪一个行业不是这样?
天下大势不好,与喝茶有几毛钱关系呢?
一个大企业家今年少挣了几个亿,不至于喝茶的档次就降下来了,因为喝茶如同喝酒,喝上去了就降不下来。
区别在于,喝茶的群体差别很大,各是各的圈子,各是各的喜好。
现在的行业分为几块,最低档的量最大。
做发酵茶,拉云县茶、思茅茶拼配勐海茶,供应的是粤港的餐前茶水,动辄几千吨,我认识的3个厂家就专做这一段,原料采购巨大,仅仅这一段原料议价权,平价销售也足以有高额的利润。
另一段是炒茶,现在就剩了大益独孤求败,至于何时败,最后一棒砸在谁手上,谁也不知道。盛易祥。
这一块的形成与市场流通格局的改变有关,之前的厂家都是勐海到芳村,现在流通格局一改变,各地代理都是厂家直发,芳村剩余的商家不炒茶,又做什么?
第三块市场是传统的老茶企,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的大流通大渠道,产品是统一的大拼配,看得见的事实,都在急速萎缩,即使有做大的企业,也不过是是之前企业惯性使然,大品牌形成的经销商影响了新进入的经销商,大渠道思维的惯性之下,使人无法辨别。
第四块是山头茶市场,这一段错综复杂,原本是对应小众市场的,随着做大之后又接受了传统大茶企的做法。
这让人实在无法理解。明明知道自己证明成功的,怎么又去模仿即将的失败者呢?
之二朋友习惯的是老茶,接受的是老茶的理念,经验上来判断现在的纯料茶就是不耐存放,放下去不好。
这更是让我奇怪,你都不喝不存放,又怎么知道不好?
配方茶不好喝的比比皆是,拼配茶不耐存放的比例不是更大?
纯料不是单株,一个山头的原料拿来做茶,这怎么又不是拼配?
几个级别的茶混级别压制,又怎么不是拼配?
我们人都会陷入经验主义的陷阱,自以为对的,未必对,符合某个时代对的东西,拿到现时代来看,也许就是错的。
很多人,很多企业不成长,看起来今天遭遇了大困境,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学习,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计划经济是一个特征,市场经济又是一个特征,现在的网络化社会又是另一个特征,人也好,企业也好,跟得上时代,就顺应了潮流。
还是前店后厂的模式,还是大渠道,大流通的模式,肯定会受阻,这是因为渠道已经完全被切割了,被细分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状态,大渠道怎么能对应小众化呢?
茶行业衰退的大企业比比皆是,我之前的预测一一都在应验,而另一个是新型的茶企业也在逐渐兴起,做得好的企业也一样是比比皆是。
很多企业家来谈事,谈的是自己要怎么怎么做,企业要怎么怎么发展,问题是都没有人围绕客户做文章,想的是怎么向市场掏钱,而不是怎么服务。
你整天想的是自己的事情,和市场有什么关系?
谈到做市场,想的首选就是抢山头,问题是山头茶是一个趋势,但是,是不是适合每一个厂家,是不是适合每一个茶客?
厂家分三六九等,茶客也分三六九等的。
现在的物流、交通如此发达,一味做产品,而且还不敢做真品,怎么不会失败?
现在的茶客都可以轻易上山,哪家收了多少料,哪里出了大玩家,市场一夜之间就传遍,考验的,难道仅仅是上山收茶那点功夫?
上山收茶,这说明这个市场在逐渐成熟,最终,品鉴的体系会建立。对于普洱茶而言,这是好事的好事。
产区特征明显,这也可以算是好事,说明市场细分化之后的导向结果。
有人说不对,但是,形成产区特征的导向文化很复杂,有生态的关系,有文化导向的关系。
有一点是比较清晰的,我们喝茶是“色、香、味”的一个综合评定,不是单纯的成分考虑,也没有喝茶就去鉴别这个茶多酚多少,那个咖啡碱多少。
市场吵吵闹闹的表象都是在呈现——普洱茶在向真实喝茶的方向转了。。。
本文来源:吴疆说普洱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14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