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六大茶山历史由来已久,可追根朔源至三国时期。《普洱府志·古迹》中记载,孔明曾览遍诸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以名其山。”古六大茶山由此汉译为:攸乐、莽枝、蛮砖、倚邦、革登、曼撒(现为易武)。至于孔明先生奔波于“伐魏”大业,为何会得闲在各大茶山留下信物,笔者不得而知,文献也并未详细记载。不过从清朝时期,“孔明茶祖”教当地茶农种茶的事迹便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使得此类文献记载不像空穴来风,又颇有值得推敲之处。
元朝政权在云南设立了彻里路军民总管府,其辖境相当于如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明朝将其改为车里宣慰司,清朝置设普洱府从中强行分权,由此古六大茶山被划分至普洱府,直至民国才被废除。清朝普洱府设立之初欲推行“改土归流”制度,改传统“土官制”为“流官制”,通过罢免六大茶山当地官员,任用中央派往官员的方式,将地方政权牢牢掌控在手里。
由于改革尺度太大引得当地官员不满,再者流官上任后不了解民情,赋税又太过苛责,终于逼得当地土官带头起义,让六大茶山时局动荡不安。云贵总督尹继善上任后对普洱府进行调整,一方面停止“改土归流”,任用当地官员主持六大茶山治安与赋税;一方面普洱府则对当地官员进行笼络与牵制,并对当地民众加以怀柔安抚,这场起义最终才得以平息。
清朝乾隆期间,檀萃编撰《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其中,“周八百里”值得好好斟酌,其不仅代表面积,也暗喻其连成了一片。关于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清光绪年间绘制《思茅厅界图》中可看出,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直辖县。其中,曼撒在勐腊易武乡,革登、莽枝、蛮砖、倚邦在勐腊象明乡。
倚邦古茶山
雍正年间,普洱府任命当地官员曹当斋为六大茶山最高长官,该时期倚邦在六大茶山中居于核心地位。曹当斋当家期间,倚邦曼松茶被钦定为皇室贡茶,倚邦之名一时名重于天下。乾隆二十年(1755)前后,倚邦已建起关帝庙、川主庙、石屏会馆、江西会馆等,各地来往茶商常驻此地,据曹当斋的后人曹仲益估算,倚邦最兴盛时住户达千户以上。
倚邦几乎与曹氏家族一荣俱荣,随着曹氏家族的衰落,六大茶山核心地位民国时期被易武取代。现如今,茶园集中在曼松(含背阴山)、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树、弥补和倚邦老街附近等。曼松茶作为皇家贡品,即使如今,曼松茶在普洱茶界依旧享有极高地位。
易武古茶山
易武古茶山种茶历史悠久,较其它六大茶山面积、产量最大,因此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之为易武茶区。《普洱府志》写于道光年间,光绪年间修编《普洱府志》时将古六大茶山中“曼撒”换成了易武。明朝末年,便有外地人进入易武贩茶。雍正年间普洱府成立伊始,易武便大量开垦种植茶园,至乾隆初期,普洱府开始对茶叶垄断经营放宽,无数茶商涌入易武开设茶庄,到了乾隆末年,易武已形成“山山有茶园,处处有村寨”的茶叶市场格局。盛易祥。
从同治、咸丰年间开始,六大茶山茶叶加工中心和商贸中心逐渐向易武转移,隐隐有了取代倚邦,成为古六大茶山之首之势。清咸丰后期,杜文秀起义一度阻断滇藏商道路径,祸福相依,易武茶商被逼无奈,开拓了东南亚和香港等多条海外茶叶贸易。至光绪年间,易武成功取代了倚邦地位,也成为六大茶山最大茶叶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内外商品流转地。民国期间,国内硝烟四起,国外商人从中打压,易武茶叶销路四处受阻,普洱、思茅、易武、佛海四个地区,仅剩佛海还有茶叶销路。1939年,范和钧建佛海茶厂,运作财政部下文禁止私茶出境,成功垄断了茶销经营,易武由此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走向衰退。2006年“山头茶”热之后,易武茶强势崛起,除去一些近年崛起的微小型产区,又以“七村八寨”为主要代表。
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地理位置特殊,东连孔明,南望攸乐(基诺),西接蛮砖,北邻倚邦,面积在六大茶山中居于末尾。据相关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相传为孔明所栽,每年春茶开摘前,六大茶山茶农均来此祭拜一番。
据传革登茶山原有茶园上万亩,茶园东接倚邦嶍崆山,西连莽枝山牛滚塘。至乾隆年间,革登茶园与倚邦茶园连在一起,已分不清地界。在地界之争中,倚邦嶍崆人放火烧了交界处的茶园,人称“火烧茶园”。咸丰年间,莽枝茶山械斗波及革登茶山,使得革登茶山人口大减,从此步入衰落一途,曾经兴旺一时的革登老寨也罕无人迹。至今革登古茶山的茶园,主要集中分布在直蚌、新发寨、新酒房、石梁子、撬头山等五寨。
莽枝古茶山
莽枝茶山与革登茶山几乎连成一体,难分彼此。相传李定国率兵抗清难逃一败,军团在勐腊附近溃散,其中有不少汉族兵士退入莽枝茶山以茶谋生。元代时莽枝已有成片茶园,明末清初,中原商人开始进入蛮枝贩茶。雍正十三年(1735),普洱府实行“茶引”制,茶叶交易相对宽放许多,不断有汉人、回民涌入莽枝茶山从事茶叶种植、收集与交易。乾隆至嘉庆年间,莽枝茶山人口过万,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成为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可惜好景不长,直至清咸丰末年,牛滚塘回族和汉族发生械斗,双方伤亡惨重。一番乱战过后,造成茶农、商贾大量流失,莽枝茶山因此受到重创,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重获生机。目前以莽枝大寨、秧林大寨、牛滚塘最为热闹,三寨遥对相望,相距不到一公里。至今,牛滚塘的山梁上还有一条三米深的古道,据说留下了当年茶马古道的痕迹。
攸乐古茶山
攸乐古茶山位于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与革登、莽枝、孔明山隔补远江相望,基诺族在此世代休养生息。攸乐山茶园产茶量多,清乾隆至咸丰年间,茶园已有上万亩规模,一部分被倚邦、易武茶商买去做七子饼茶,一部分被有了人制成竹筒茶和茶膏。彼时攸乐山以竹筒茶和茶膏而闻名,由于其特殊药用价值,曾一度为被选为贡茶进献朝廷。
攸乐茶山临近澜沧江,与车里宣慰司隔江相望,沿江而下是东南亚各国,属于边疆重地。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在茨通建设攸乐城,设有同知与武官各一名,并驻兵把守,军用所需银粮由车里宣慰司缴纳。雍正十三年(1735),当地人民暴动,清政府将攸乐同知移至思茅,并改思茅同知为思茅厅。攸乐同知撤销后,攸乐茶山作为贡茶采办地之一,由倚邦的土把总负责监管攸乐贡茶采办。现在村寨主要有龙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飘等。
2014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