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开始不知道古树茶,也没有这一概念,古树的概念倒是一直存在,只是这是植物学一类的,与茶叶好像关联不大,也从没有哪个茶学专家专业去研究。
2005年,偶然遇到一个专家,我问他对古树茶怎么看,当时这个概念极其少,只是局限于一些玩家,也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名称,专家不正面回答,岔开话题谈起来种植,看表情是根本不知道这个词,这不奇怪,这是一个纯粹民间推动起来的词汇。
其后几年过去,市场风云变幻,城头大旗也随之一换,古树茶这个概念也大热,该专家一下子成为“长期研究古树茶的专家”。
01云南是茶叶大省,计划经济的时候茶叶就是“衣食父母”。不像福建靠海,市场经济一起来,茶叶占的经济比重就越来越小,云南不同,房地产没有起来的时候,政府发工资都有问题,90年代之前烟草没有起来之前,茶叶是一枝独秀。
1996年,云南的茶产业终于迎来了市场化。按国家政策应该是1984年放开茶叶内销,但是,云南在放开一年后又取消了,原因在于云南有边销茶和外销茶两大任务。1986年开始实施的“茶叶出省许可证”制度其实让云南茶产业又重回了计划经济,这个背景其实很重要,既可以解读老茶的故事版本对错,也可以窥知其后市场的变化,原料的变化等等情况。
茶叶准运证,类似今天的烟草准运证,准运证一直是云南省茶司管理,直到1993年才开始下放到下属茶厂发放,2000年之后无疾而终。据原省公司昌金强先生的回忆,2003年才取消茶叶出口配额许可证。
种种痕迹表明,古树茶在这一时期是不存在的茶品,因为当时要对应出口,个性化的产品显然不可能标准化,更不可能规模化。至少,2000年之前,古树茶即使有人采用也是非常微小的数据,不值得统计。
1998年,德国市场热销普洱茶,当时的普洱茶专指熟茶,德国市场把熟茶当做减肥药,降三高的药品,据原云南省茶司具体经办业务的领导汤一平、昌金强先生回忆,当年的德国市场几乎把云南的普洱茶抢购一空,最后,省茶司因为市场销售太好,利润高,干脆包机(飞机)运送普洱茶,这可以算普洱茶历史上最显贵的时段。当然,暴热的产品随之也爆冷,当时的德国媒体报道了普洱茶生产不卫生的问题,市场转头直下。
只不过,市场的反映却不一样,原本普洱茶仅仅供应香港市场,零星满足日本、法国市场,一直供需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空白的市场效应就很突出,反而一下子拉热了内地市场。
02一个产业的发展,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至于从哪个茶类跑到哪个茶类,往往也是社会资金的动向,比如从铁观音到普洱茶,是因为普洱茶可以存放就能承载更多更大的资金,有了资金就有了文化投入。
当然,地方政府的作用会更大,但是,这是另一回事。
2003年开始,六大茶类都开始兴旺,紫砂也开始兴旺,这都是说明市场经济活跃,老百姓手上的闲钱一多,开始享受生活了。从2005年到2006年,短短一年多时间,云茶产业增加了一千多家茶厂,大部分资金投入的是普洱茶,产业的基础也是那个时期形成。
2007年,普洱茶不堪产业集中式资金的涌入,消费数据明显不能承载,导致崩盘。
一驾马车本来拖1万吨,你让它拖10万吨,肯定垮掉。盛易祥。
2007年,也是茶厂厂长完成了从骑单车变成了开豪车时代的正式切换。
市场一滑落,依靠模仿配方茶又没有品牌的众多小茶商,永远只能当小跟班,而且配方茶当时的价格都是低价,都是一个成本导向的价格体系,大家都在拼渠道拼产量来维持,这显然不符合众多中小茶企的利益。
用古树茶来取代普洱茶,用纯料来竞争配料,成为必然。
从社会层面来分析,市场也需要更多个性化的产品出现。
市场不好,基本上来说,大家都唯有抓住品质,这反而成就了这一段时间出现的纯料品牌,所以,2008年、2009年、2010年这三年的纯料茶品在市场上都是有口皆碑。
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野生茶、荒野茶、抛荒茶、深山老树茶、大树茶、老树茶”,在2008年之后,逐渐统一为“古树茶”。
这之前的产业都是“配方茶”一统天下,大家都在模仿勐海茶厂的茶品,从数字茶名称、配料级别、收购地点、饼形压制、包装设计等等,基本上就是一个勐海茶厂7542和7572的复刻,只不过市场取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名字。
配方茶时代,茶行业没有山头茶的这种概念,行业内知道的也就勐腊是易武,勐海是南糯山,2004年之后茶叶开始产销两旺,市场才逐渐开始知道古六大茶山,布朗山这样一些乡级单位的名称。
2012年,古树茶概念又再一次细分,从乡级拆分到村级,甚至开始细分到微小山头,薄荷塘、茶王树、龙家坡、弯弓这些微小产区名词开始频频出现于消费者的视野。
03古树茶之初,行业内争论很大,绝大多数传统茶人反对这一概念,流传最广的是一个老茶人说的一段话,“哪样叫纯料?一颗树就叫纯料?前十天采和后十天采都不是一个味,咋纯?”
各大茶叶协会也基本上支持这一观点,请注意的是当时的茶叶协会属于半官方组织,尤其是云南的两大茶叶协会是全国茶叶协会的特例,都是曾任职“省委常委”的副部级官员高配。所以,当时协会的意见对于产业的影响还是比较大。
2005年云南省茶业协会发布《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建议稿,随即省政府发布《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管理的通知》,由此可以看得出当时的协会仍然具有部分行业管理的功能。
一二线茶企基本上不做纯料茶,甚至山头茶的收购都少,因为大树茶的条索不好看,难以采摘标准的一芽二叶,成形后的品质打分就低。(即使今天传统大茶企的打分标准也是传统的那一套办法)
之前的云南茶界收茶都是按级别收茶,至于茶树都是按树形分为大树、小树,或者按照生长状况分为茶园茶、抛荒茶,野生茶则是茶学上的分类,一般涉及不到商业这一块。
这里插进一句,关于野生茶,野生茶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非当地政府允许,不许采摘。现在很多所谓野生茶,其实是抛荒茶,荒野茶,或者说是野放茶,真实的野生茶有微毒,不建议饮用。
所以有段时间大家都不清楚什么算古树茶,到底是100年,还是500年,谁都不清楚,市场也一样趟浑水,随处可见“千年古树茶”,后来还是林业部门的一个专家说古树就是100年,上百年的茶树已经是稀有之物了,茶树上到100年就应该叫古茶树了。这等于是一个借来的概念。因为你要在之前翻书,书本上,茶学教材上都没有。
2011年实施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中算是明确了这种争论:“古茶树保护是指对生长在本州行政区域内的野生型茶树和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过渡型茶树、野生近缘型茶树的茶树群落、茶园和单株所采取的保护行动和措施。”
2014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