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同胞几乎是全民爱茶,他们刚开始接触普洱茶是在1980年代后期,两岸互通开放探亲和旅游。当时必须路过香港,很多同胞们愿意在香港过夜,第二天早上,总想到茶楼逛逛,吃个港式早茶。饱餐后,接下来就是生活习惯之一喝茶,当时的香港茶楼里只有【菊普】、【香片】,台胞们皱皱眉头,问有没有乌龙?答案是没有。台胞们喝不惯,说味道像陈旧的茶。
普洱开始被一些台胞们接受,他们通过地理教科书了解到,普洱来自遥远神秘的云南边境。不久,在台湾的港式茶楼也喝得到,大多是香港客带过去的。1988年,第一批台湾茶界人士,一行十五人,千里迢迢地远到云南境内,大理和西双版纳地区,去拜访【照叶树林带】----茶树的原乡,和普洱的发源地。那是台胞们第一次越过香港,直接和普洱接触。从那时起,普洱的流行,从单帮客少量携入,到走私客以货柜进口,短短十年之内,普洱在台湾大行其道,动则一饼数万元。
从普洱引入台湾到流行的这么快,台湾茶界人士开始仔细推究起来,可以推断出台湾茶叶走向的某些弊病,尤其是比赛茶的风气。具体而言,由于比赛茶的评委们偏爱低成熟度的口味,和球状外型,导致茶农越来越习惯採摘嫩芽。嫩青内含物质不足,就容易苦涩,渐渐地便有伤胃的说法。这(伤胃)的苦果,是由于(绿茶化)的乌龙流行的结果。盛易祥。
从专业角度说来,茶叶的嫩芽,所含的酯型儿茶素较高,会产生苦涩味,并导致(伤胃)。就茶的制法而言,不发酵的绿茶,大都在(清明)、(谷雨)之前採摘嫩芽,採收后直接杀青,不发酵也不转化,苦涩伤胃的物质其实都仍存在,所以必需少量投茶叶,低温冲泡,喝起来才不伤胃。
全发酵的红茶,也是以嫩芽制成的最为高贵,和绿茶一样。但红茶是连同嫩梗一起採收,而咖啡因在嫩梗的部分含量最高,需高温冲泡,产生收敛性较强的口味。相比之下,半发酵的乌龙茶,採摘嫩芽,多酚类含量较高,若是不完全发酵。投茶量过大,有用高温冲泡,苦涩味大量浸出,自然就伤胃了。
普洱,虽然本身是“绿茶胚”,但进口到台湾的,多为渥堆发酵后的“熟饼”,是一种后发酵的制法,对肠胃没有刺激性。两者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也是普洱茶很快就得到台湾人喜爱的原因。如果说,普洱茶因此得以趁隙而入,那么这“隙”很快就拓得想高速公路那么快、那么宽。其实台湾茶如果有“过”,那么这个“过”,就是把半发酵的乌龙茶,做得像绿茶那么嫩、那么伤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