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关新寨子,老百姓聊天的话题大多数以茶叶为主,特别是在采茶的季节,每天晚上都有十多个村民来到茶坊,一边学习炒茶技术,一边品茶。”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尖山茶韵茶坊老板王朝国说,实施脱贫攻坚以来,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尖山村针对建档立卡户和地质灾害区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集中规划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小区——里关寨。并结合该村有邓子龙戌边平叛、布朗族和彝族特色文化村寨、千亩古茶园、全优富硒的同心泉等资源,将里关寨规划定位为乡村旅游村寨,为搬迁户打通增收渠道。
王朝国说,尖山村的地理气候比较适宜茶叶的生长,村里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就种植了1000多亩茶,还有两株近500年的古茶树和成片的百年古茶林。一直以来,大部分群众对茶树疏于管理,很多都是采摘加工后自家吃,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在该村规划实施乡村旅游文化开发中,王朝国承包了30多亩古茶园,学习古茶的炒制工艺,在尖山村易地扶贫搬迁新区里关寨办起了“尖山茶韵茶坊”,带着村民一起开发古茶园。
自茶坊建起后,尖山村里关寨的搬迁户每到傍晚就开始聚集到“尖山茶韵茶坊”谈茶论茶,聊茶话。有的群众还时不时地在茶坊体验馆,亲自体验炒茶手艺。在王朝国影响下,尖山、里掰、关脚等自然村的60多户农户自发采摘古茶树鲜叶前来销售。王朝国还聘请了10多户群众来茶园里帮忙管理,采摘茶叶。今年,尖山茶韵茶坊就从尖山村的群众手中收购了鲜叶6000多斤,加工成干茶1000多斤,销售到成都、北京、上海等地,原来快要荒废的1000多亩的茶树,现在成了村民的‘生钱树’。”
随着尖山村的古树茶走俏,尖山村的群众也从开始自己加工销售粗茶到采摘销售鲜叶、学习加工古树茶技艺。刚刚搬迁入住尖山村里关寨的村民戴绍军说:“原来自己加工茶叶到集市上销售,手艺不好,四五斤鲜叶加工成一斤干茶,也才卖10多元钱,赚不到钱。现在,尖山村的茶叶在市场销售势头好,转变了群众对茶的理念,带动了很多农户加工销售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