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家要知道“国有林”的来历和出生背景。“国有林”是指林权归国家所有的林地,另外两个概念是“集体林”和“私有林”,现在的集体林权已经越来越少了,大多都划归了私有林,尤其是一线的茶山,一棵古树的年产值就上万,再集体下去,树怕是活不了几年了,还是“包产到户”的好。“包产到户”虽然好,但是林地的使用权归个人以后,就会带来生态上的重大改变。之前我们讲过,一片土地的地力是有限的,为了让经济效益更好的茶树“多吃、多长”,茶农会主动牺牲茶地上的其他植被。近几年我们看到了很多已经茶园化或者正在茶园化的茶地。尤其是那些参天大树,又高又大,上面遮阳光,下面吸养分。把它除掉之后,果然,第二年,这片茶地长势喜人,增产30%,算算账,收入又增加了好几万块。这样无度砍伐其他树种的结果,直接导致了茶地生态的单一化,以及生态自我循环能力的大幅下降。时间一久,老茶客们会发现,茶变了味儿,山野气息不在了,茶汤的底蕴也越来越弱,怎么喝怎么感觉,它已经变成了一款普通的茶。国有林就是在这样的茶山“大跃进”时期,被开发出来的一个概念。
其实,世上本没有集体林与国有林,版纳原始森林的生态都是一样的。类似丁家寨、刮风寨、瓦竜、小曼乃这些寨子,出去几百米就进入到了原始森林。为了保护生态,给村集体划出了村民生活范围附近的林地,作为可支配用地,也就是以前的集体林,现在的私有林。国有林只是保持了版纳原始森林的本来面目,而私有林也看其改造情况,有些寨子的私有林基本保持了着与国有林一样的生态水准,这样的私有林茶地,只要不套种扦插苗,即便不是国有林,在品质上也同样不输国有林。比如我们在易武高山、丁家瑶寨的部分茶地里看到的情况。
而国有林则管理更加严格,在与很多茶农交谈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于破坏国有林而受到的法律制裁还是很敬畏的,这种敬畏甚至大于偷猎野生保护动物。那么国有林里的茶地是怎么认定的呢?答案是:约定俗成,只要你最先清理出了这片茶地,村民就会默认这片茶地的采摘权属于你。国有林里的茶地,政府自然不会发“采茶证”给你,原则上,甚至不允许进行采摘。尤其对汉族、彝族以及其他汉化程度较高的民族来说,明面上是不允许售卖国有林出产的农产品的。但是对汉化程度较低的瑶族、基诺族、爱伲族这些“纯”少数民族,这种约束就会“睁只眼闭只眼”,这也算扶贫政策之一吧。但是,有一条铁律是大家必须一致遵守的,那就是在国有林内绝不允许栽种以及破坏一切生态。正是这一点约束,强有力的保证了国有林的原始生态特征延续至今。下面是我们在古六山一部分国有林拍摄的照片,但实际上国有林的生态系统以及植被状况要比图片上震撼的多。
首次进入国有林,会感觉那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就像我们地球人突然置身于阿凡达所在的潘多拉星球。那里充满了潮湿的空气,各类植被的气味,数不清的鸟类的叫声,以及道路两旁树丛中小动物时不时发出“窸窸窣窣”的活动声,当然,还有那些永远对你不离不弃的蚊虫的围绕,总之进出一趟,身上不多几坨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很多人不太理解国有林的茶为什么要比同区域其他茶贵出那么多,这里讲一个我跟丁家瑶寨小邓兄弟聊天时的一个段子。说有一个游客来到丁家瑶寨,说要亲自去一趟弯弓茶地,看看是不是像其他人说的那样艰险。去之前信誓旦旦表示他今天至少要采个10多公斤鲜叶。结果,弯弓茶地回来之后,鲜叶一上秤,只有一公斤多几两,并且身上、脸上被盖了很多“印章”。茶农开玩笑的说:老板,今天你采的这些茶,打算卖多少钱?该游客斩钉截铁的回答:“不卖!!给我十万也不卖,这茶采的太不容易了,要卖就卖你们的!”茶农当场笑喷。(作者:捌零后学茶人,来源: 捌零后学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