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茶叶发展遇瓶颈
没有“立顿”大品牌?
过去把中国的茶叶按照发酵度被划分为六大茶类,这曾对中国丰富的茶叶分类、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的产品和新的品类的出现,一直使用这个教科书的六大茶类划分,确实对未来的市场形成了一定的束缚,人们会习惯性地把各种新产品套在六大茶类的框框内,因此我觉得这个标准也应该有所突破。要与时俱进地对茶叶的品类进行归类和划分,这就涉及到普洱茶能否归入黑茶类等,未来六大茶类的分类标准能不能适应中国茶行业的发展,确实需要商榷。
至于说很多人常常用立顿茶叶来和中国茶叶做比较,总是觉得中国的茶叶为什么没有像立顿这样的国际品牌?这里我谈谈个人看法。中国茶文化的根基和西方的茶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中国茶文化的根基可以简要概括为三个字:“观、闻、品”。“观”就是观看茶叶的外形、叶底;“闻”就是当拿到一款茶叶的时候,首先会闻香气,在开汤之后,闻它的杯底和茶汤的香气;“品”就是当把茶叶冲泡出来以后,品茶汤的滑润度和厚重度。
而西方的茶文化不像中国茶文化那么厚重,它追求的标准首先是茶叶有没有对健康有害的物质,主要以检测农残之类的一些指标是否符合要求。比如立顿红茶,它的原料很多是以红碎茶CTC为主。世界上主要产茶国除中国外,还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越南等,这些国家的劳动成本远低于中国。另外,这些国家的茶叶是以做红碎茶为主,红碎茶在采摘的过程中不需要看叶底和形状,在采摘茶叶时就可以使用半机器化操作。中国的茶叶按照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标准进行人工采摘,单纯用人工采摘一亩茶地,需要两至三个工日,而用机器化采摘,两个人一天可以采摘三至四亩,这样为“立顿”提供原料的产茶国的茶叶远低于中国的生产成本。
因为工艺和标准的不同,机器化采集难免掺杂一些茶梗和老叶片,用来做绿茶和普洱茶肯定是不行的,这些在分类的标准中都属于次等茶,而用于做红碎茶,发酵并打碎作成小包茶叶,老叶片和茶梗通过发酵进入产品中,不用单独剔除出来。所以茶文化根基、成本构成以及很多商业模式的不同,也就让中国的茶企业和立顿处于不同的层次。如果中国茶企业要保留的传统茶文化,在近几十年内是很难有立顿这样的国际化大茶企的,因为文化的根基就决定了你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我认为,整个茶行业也要在对中国整个的文化根基进行深入地了解以后,才能进行清晰的判断。要不然很多人经常就用中国的茶企业和立顿作比较。
4、普洱茶的创新之路
在过去我也写了一些茶叶方面的文章,虽然谈的未必完全正确,有的理论提出来停留在文化研究层面,没法得到落实和实质性的转化。2015年我到国茶公司任职,有条件把提出来的一些理论付诸于实践,把这些理论转换成一些具体的、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比如过去提出来的自然仓概念,很多领导就说你能不能在自己的企业建一个自然仓示范基地,所以2015年公司开始筹建加工厂及仓储示范基地,在普洱市木乃河工业园区建设了8500平米的加工厂及自然仓储基地,现在已基本建成,加工厂设备工艺的采购我们考察了版纳、临沧及普洱很多企业的一些工艺,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购进了很多先进的加工设备,加工厂的设计目标是打造普洱茶界的“工业4.0”,现在加工厂正在调试阶段。在做自然仓储的过程中,对自然仓储的信息化、标准化,以及仓储环境的一些具体的数据采集,相关标准的制定,一些前期工作都在不断完善,目前仓储示范基地已投入使用,仓储了近千吨的茶叶。同时公司的黄龙山基地1060亩茶园在2016年已通过了欧盟、日本、美国等有机茶认证,黄龙山有机茶认证和稀疏留养模式是未来普洱茶发展的一种模式之一。
现在人们对市场上的台地茶有很多偏见,更青睐所谓的古树茶、大树茶、乔木茶等山头茶概念,我认为既然市场有这样的需求,就要更好去适宜市场需求,茶叶通过稀疏留养可有效提升其品质,公司一直在做夯实产业基地方面的工作。走有机茶之路是茶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做有机茶不宜一哄而上,虽然未来消费的方向是有机食品,但有机食品做起来确实不容易,投入成本高,生出低,单位的成本比一般的生态茶、台地茶要翻几倍,如果没有市场,有机产品没有相应的价格,有机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很曲折的。
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创新,所以我觉得普洱茶的创新,应该是多方面的创新。一是种植管理模式的创新,二是生产方式上的创新,三是营销模式上的创新,最后是产品的创新。如果说前期的产品管理方面不创新是不行的。营销模式上的创新,目前有很多茶企在走星巴克模式以及“互联网+”模式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也有宝贵的经验,但是这种创新的优势很容易因为被模仿而逐步减弱。本来创新的商业模式应该是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效益,因为行业的门槛比较低,很多企业就开始跟风,在市场上铺天盖地地推广,这样创新企业的优势也就很快减弱。
但产品创新依旧是茶企业的核心,公司也会始终针对市场上有需求的产品进行深度、多种类、多品类的开发。一直坚持砖、饼、沱的模式肯定是不行的,一些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甚至符合于现在快节奏年轻人的饮品也将陆续推出,公司购买了一些快消品的加工设备,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对茶叶的需求,比如款式,口味等,公司都要进行一些创新。
5、新华国茶的创新
新华国茶公司从2015年以来也创新了一些茶饮类,例如普洱晒红就是公司的一个创新产品,现在已经获得了云南省卫计委批准的企业标准。晒红茶也不能说是公司的发明,晒红茶的工艺比滇红的历史还要早,在滇红出现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当时的工艺、条件对茶叶进行加工,只不过后来有了滇红,对晒红工艺的传承,或者说它的工艺本身缺乏一种理论化的知识,但是民间依然保留着这样一种工艺。当我在社会上看到这样的一种工艺之后,觉得应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东西,国茶公司就把这样的工艺进行标准化的概念提升,并且申报做成了企业标准。也许今后它会成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甚至是国家标准,这两年晒红茶也可谓红遍了大江南北,不仅仅是普洱、版纳、临沧等茶区,甚至是福建、浙江、湖南、四川等茶区都在做晒红茶。
因为,晒红只是一个工艺标准,到北京马连道、广州的芳村茶叶市场,都有各地加工的晒红茶,这样的创新,应该是服务于大众,当初我提出这个标准的时候,有朋友就提醒我,能不能作成公司自己的专利产品,我觉得自己的专利产品是做不大的,只能做成一个公共的产品类,因为晒红茶本身具有的属性就是一个公共产品,应该让中国产茶的地方更多地来分享这种工艺,让人们共同分享这个新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