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山上的茶园始建于1976年,由于市场竞争力弱,到上个世纪80年代时已是举步维艰。1989年,张节明接手了负债累累的乡镇企业二圣茶叶厂。
经过多年的打造,白象山茶园规模达到了1000多亩,茶叶品质也有较大提升,缺的就是知名度。为此,1992年,二圣茶叶厂改制后成立的二圣茶叶公司注册了第一个茶叶品牌“鹅岭”,逐步在周边乡镇打开了市场。
1997年,该企业开始注重中高端茶叶的生产和推广,注册了“巴南银针”品牌,主打中高端市场。“巴南银针”很快卖到了400元/斤的高价,年产值达到20多万元。
2005年,企业又注册了“定心”品牌,主打高端市场。去年,“定心”产量达1万多斤,产值3000多万元。至此,二圣茶叶公司构建起了高中低端相结合的完整产品体系。
保产品质量,拒绝“变通”
不管是“巴南银针”还是“定心”,获得成功的原因都在于对品质严格把关。以“定心”为例,其定位是“只选明前头颗嫩芽”,这不仅是广告语,也是“定心”的生产标准。
去年春节期间,随着“巴南银针”和“定心”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不少企业将其作为礼品大量采购,使原本产量不高的两大品牌茶叶出现了脱销的情况。按照销售人员的统计,市场缺口达到数千斤,其价格即便按“巴南银针”估算,订单总额也接近200万元。
当时有人建议,鉴于采收嫩芽的季节已过,可“适当变通”,到其他茶叶基地采购干茶进行加工,以满足市场需求。但张节明为了确保茶叶的品质,毫不犹豫地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