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产业历史悠久,以普洱茶文化为代表的云茶文化更是中国茶文化中独具特色与个性的奇。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茶及茶文化的关注度急剧攀升,云茶产业也由此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然而,在“云茶热”的背后,还是存在着诸如品牌塑造、产业链完善、标准化运作等等各种各样的“软肋”。为此,记者分赴云南茶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就云茶的产业现状、市场状况及云茶文化发展等方面作调查采访,形成系列报道。
报道采取由点到面,由个案到整个产业的逻辑归纳方式,以期在全面展示云茶产业现状的同时,发现云茶产业链(特别是普洱茶产业链)各重要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业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为云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为云茶品牌的塑造和云茶文化的,中国普洱茶唯一专业杂志“普洱”刊载的一篇文章引起轩然大波,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野茶”不如“家茶好”》。该文作者虞富莲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著名的茶叶专家。首先对该文做出了回应的是临沧千年古茶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德印。这场争议到底有着怎样的背景和意义?记者由此展开调查。
争议的焦点:“野茶”到底能不能喝
虞富连教授在文中指出:目前,在茶叶界似乎在刮“野风”。虞教授认为,对于用于原料采摘的野茶树,应该作具体分析:野生型茶树由于生化成分上普遍比栽培型茶树低,所以制茶品质很差,产地群众反映,这类茶叶香气低沉,滋味不是苦涩,就是淡薄,且茶枝有股难闻的木膻味(虞教授考察时曾作为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区别的特征之一),饮用价值低。再有,老茶树枝叶氟含量普遍较高,常饮会引起氟中毒。盛易祥普洱茶。
“喝野茶有什么不好?野茶在几千年的优胜劣汰中顽强生长,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野茶生长在完全生态的自然环境中,不需要施化肥,连农家肥都不用施,更不会使用农药,是完完全全的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为什么不能饮用?我们厂生产的千年古树茶,经权威部门鉴定,有效合含量高,为什么不能饮用?”7月2日,杨德印董事长在自己的办公室理直气壮地争辩。他让自己的工作人员拿出一份份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作出的检测报告,证明自己的“千年古茶”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他说,自己的公司是云南省唯一获得“千年古树”工商注册的公司。公司的“千年古树茶”,茶叶来自临沧的临朔区及附近的耿马、永德、云县、镇康、双江等县。“临沧各民族人民世世代代都喝野生茶,他们劳动回家,顺便在山上摘两把鲜叶回家,炒一炒,揉一揉,晒一晒,然后就泡着喝。虽然他们千百年来不知道自己喝的就是普洱茶,但他们却在司空见惯的岁月里,选择了对人体有益的野生茶,并创造了普洱茶的生产工艺。杨董事长显出几分自豪。
争议的背景:古茶树资源遭破坏
虞富莲教授在文章中还指出,“野生型”茶树多般生长在原始森林中,树龄在数百年以上,生态条件脆弱,一旦采伐(因无业主,多半是掠夺性采摘),树势很难恢复,有的会因此毙命,这与国家保护古茶树的要求是相违背心,也有悖于云南省野生大树原生境保护的宗旨。此前,虞教授曾在《双江勐库野生大茶树考察》中疾呼:这些年来,云南各地接二连三地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或野生大茶树群落,这既使人高兴,又令人但扰。高兴的是,这为论证茶树原产地丰富了材料,为当地增加一份自然遗产;担忧的是,当地如果把握不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急功近利把野生大树聚集地当作旅游区开发,把野生大树当作“摇钱树”利用,这样不用几年,这些年代久远的活化石就会丧失殆尽。这不乏沉痛教训:如著名的勐海南糯山大茶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已显老,但枝叶仍较茂密。由于成了“茶树王”后,参观者络绎不绝、攀树折枝、刻字照像,无人干预,为方便旅游后又修水泥路、搭围栏、建凉亭。后见树势日趋衰败,又用药泥培土补树洞。在树干上注射农药,用牛角粉、尿素等作肥料,结果弄巧成拙,这个号称800年的“茶树王”终于命断1994年。
虞教授认为:野生大茶树是经过数百年(姑且不说数千年)成长的,它对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依赖和保守性,对光照强度、光质、温度、温差、湿度等变化,都会产生很强的反应。因此,只有原生环境保护才是对野生大茶树最好的保护。虞教授赞赏双江县对勐库茶树采取封闭式保护,把野生茶树群落申请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做法,说它“不失为上策”。
“由于我们公司的成立,至少拯救了临朔区上万亩古树茶——在古茶树资源的保护性发展方面,我们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我们公司是保护古茶树资源的功臣!”杨德印董事长依然理直气壮。
据杨董事长介绍,现在的“临沧千年古茶有限责任公司”,70年代叫“临沧茶科所”,与昆明茶厂、下关茶厂、勐海茶厂一起被誉为云南茶叶界的“四大金刚”,该所是云南普洱茶的试验车间,80年代组建成临沧茶厂,90年代改为临沧地区茶厂。以后改制拍卖,拍了一个周都没卖掉。最后,是他和几个喜欢普洱茶的人合资花了136万元买下了个茶厂,并改为现名。一部分人曾准备大规模砍伐古茶树,由于他们公司定位于生产“千年古茶”,大量收购野生茶树的茶叶才使临沧地区的野生茶资源免降了一场灭顶之灾。
争议的实质:如何保护性开发古茶树
虞教授并不是一味反对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他曾经说过“在进一步鉴评其价值的利用途径后,有控制地、合理地开发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还是可取的”。
身为商人的杨德印却自创了一套“创益驱动保护论”。他认为,临沧的7县1个区中有7个国家级贫困县,而且是云南几个少数民族分布的贫困县。卖茶叶的收入几乎占了他们年总收入的50%,且出售的绝大部分是野生茶和古树茶。过去,这些贫困地区人均年收入低于920元。2003年,“千年古茶”公司仅生产了600吨茶叶,且收购价格相当低,甚至根本就没有人收购。到2006年,该公司预计生产5000吨古树茶和野生茶,茶叶的收购价格也比2003年增长了近8倍。由于茶产业的发展,过去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村民,靠着大自然恩赐的古树茶和野生茶,飞快地脱贫致富。“他们的生产成本几乎为零,不用施化肥,就可以靠着茶树挣大钱。利益的驱动,使他们倍加爱惜自己的‘财神树’临沧没有出现其他地区砍倒大树摘茶叶的做法。百姓富裕了,我们的公司也挣钱,何乐而不为呢?我认为,‘千年古茶’公司在遵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准则下,创造性地进行古茶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