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云南野茶,下一片“金叶子”(3)
2014年05月21日

云南野茶,下一片“金叶子”(3)

步丰富茶品。

我们有丰富的资源,但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别人有、不知道自己有。从工业革命时期的探险家植物猎人到各种各样的商人,他们从这代走了种制后用于自己的产业升级,又把产品返销,近年来风靡全国的蓝莓就是个例子。我们有动植物王国的称号,却没能很好的开发,没能产生社会效益反而让资源逐步枯竭,实在是手中有宝而不识宝。

野茶在进化中采用了与家茶不同的进化策略,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它的茶产品也代有明显的品种香,这是家茶所不能比拟的。这些茶可单用也可与众多的家茶拼配形成更具品饮性的产品,极大地丰富了茶品、满足了人们的品饮需求。但相对之下我们对野茶的应用远不及古人,我们对它的开发还主要局限于饮用上,除了它的品饮性,我们还可以开发它的食用性、药用性、园林绿化性等等,它的开发仅仅只是开始,更多的价值还有待于发掘。

澜沧江中游两岸的老百姓,从古到今持久的开发驯化野茶,无量山哀牢山应用嫁接技术进行野茶与家茶的大融合,初步简单的应用技术就创造出来数个新品,不但没有让野茶遭到破坏,还更珍惜并主动的爱护野茶,事实证明合理的开发才能最保护,原封不动不是保护,更不符合社会发展。逝去的永远无法挽回,前进万物所趋,旧时平衡已被打破,新的平衡还未形成,已能被动无序不如主动介入,辩证的看待问题,用科学创造未来。

“神农尝百草……”在人类开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时候,野茶、家茶、过渡型茶都已存在,神农尝的也不一定是现在的茶,但野茶的开发利用很有可能是中国茶业的初始阶段,在工艺上尽善尽美的同时在也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礼制,由此物质上的占有到礼制上的规范产生了精神上的享受,物与文的结合、茶对礼的尊崇,孕育出最初的茶文化,并由此让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2017年普洱茶又风起云涌变幻莫测,野茶,极有可能成为下一块热土。原题:《野茶,是否会成为下一块热土?——此文谨献给我知行合一的父亲及前辈》

作者简介:李琨,笔名“品茗鉴山”,普洱镇沅人。1994年参加县村建工作队时,注意到苦聪人有“冷水泡茶”的习惯,由此引发关注。1998年与女友发掘“太和甜茶”,为制太和寻遍众山。2003年系统掌握太和工艺,研制出专用的冷水泡茶。2006年总结出太和茶的传统采养方法,关注古茶树保护,台地茶升级改造,近期发表,被业界提升为“藤条茶采养法”。研究普洱茶储存;2010年实现太和甜茶规模化生产,成立“鹿鼎茶业”,担起太和甜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使命,培养云茶晒红产业。2014年被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会聘为“云南传统红茶顾问”。2015年被聘为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国有限公司“晒红顾问”。以太和甜茶为范本,传授晒红技艺,组建“普洱晒红兵团”。
 10.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