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云南野茶,下一片“金叶子”(2)
2014年05月21日

云南野茶,下一片“金叶子”(2)

先前老百姓制作野茶,依茶鲜嫩度划分为两类,一是展开已有一定成熟度但仍然可塑型的叶茶,一是刚刚突破保护层(麟片)叶刚展开或还未展开的高嫩度的茶,称为笋型茶(因颜色深而多称紫笋)。对于还被保护层紧紧包裹的芽苞是不采制的,这样的茶有效物质还不足、效果不够佳。现在野茶走俏、人们竞采,谁见谁采、刚一成形就被夺采,又产生了一嫩度特高的茶、芽苞茶,世人皆趋之若鹜,可谁知这是有效成分最低的茶,也是对野茶树伤害最大的采摘法。合理的引导、有序的开发,才能持续地利用和有效地保护。

野茶是典型的乔木种,顶端优势特别突出,自然状态下根深树高宏伟壮观,生命强,残枝存活性好。发芽特匀整,一般情况下轮不到侧芽隐芽萌发,所采制干茶成条率高外观一致性商品性好,这些都是人们易于引种的原因。

野茶内含丰富,其茶果胶质比较多,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揉捻时易粘手、易成团易成形。揉捻时茶汁溢出,干茶色泽深近黑;但泡开,叶底深绿,让人不得其解。这类情况再高山茶中古树茶中也常见,海拔高、树龄大、揉捻重的茶,内含丰富,茶汁溢出多,茶色更深,有利于储存转化,在转化中有利于形成更多新物质。

野茶由于有致密的角质层,没有绒毛,茶鲜看起来就光鲜明亮,茶鲜失水慢,难于萎淍,这也让茶鲜脱离母体后生命存续时间长。同样干燥时也很难干燥,自然状态下用太阳晒要晒很长时间,而且还要勤翻动,它最初的制作就是围绕着如何干燥而进行,最简单的就是撒开让它风吹日晒慢慢干。在这其中,我发现人们为何能饮用野茶的秘密,就是自然发酵。由于失水慢,生命还在持续,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消耗掉野茶鲜大量的内存。当到一定程度时生命迹象消失,细胞分裂解体,细胞膜细胞壁破裂,内含物质分解茶汁溢出,野茶鲜得到充分发酵,野茶药性降低,口味甘甜、爽口,适宜饮用。这种最原始的加工干茶叶片开张,没有收形,很难后期收存使用。我在寻访中探知,老百姓很多时候是对野茶鲜边晾、边揉、边晒,也就是说萎淍揉捻发酵干燥一并进行,这也让我悟到,任何事物的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用现代茶学成熟规范的体系并不能解释民间的很多茶技艺,一定要站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待事物,你才会发现它存在的合理性。社会发展走的是道,变的是技,求的是理。

在这茶源地的核心区,这里合法驯化、繁殖嫁接的树龄百年以上的野茶树茶园,在整个云南省都是很少见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盛极一时的家园支离破碎、日益荒芜,为当地人创作财富的茶园抛之荒野。普洱茶的复兴又让它成为难得的宝地,这里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野茶树分布在近一千亩的茶园里,有嫁接的、有移栽的,真是个让人感觉十分震撼的野生茶“王国”!原题:《野茶,是否会成为下一块热土?——此文谨献给我知行合一的父亲及前辈》

作者简介:李琨,笔名“品茗鉴山”,普洱镇沅人。1994年参加县村建工作队时,注意到苦聪人有“冷水泡茶”的习惯,由此引发关注。1998年与女友发掘“太和甜茶”,为制太和寻遍众山。2003年系统掌握太和工艺,研制出专用的冷水泡茶。2006年总结出太和茶的传统采养方法,关注古茶树保护,台地茶升级改造,近期发表,被业界提升为“藤条茶采养法”。研究普洱茶储存;2010年实现太和甜茶规模化生产,成立“鹿鼎茶业”,担起太和甜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使命,培养云茶晒红产业。2014年被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会聘为“云南传统红茶顾问”。2015年被聘为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国有限公司“晒红顾问”。以太和甜茶为范本,传授晒红技艺,组建“普洱晒红兵团”。

在这茶源地的核心区,这里合法驯化、繁殖嫁接的树龄百年以上的野茶树茶园,在整个云南省都是很少见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盛极一时的家园支离破碎、日益荒芜,为当地人创作财富的茶园抛之荒野。普洱茶的复兴又让它成为难得的宝地,这里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野茶树分布在近一千亩的茶园里,有嫁接的、有移栽的,真是个让人感觉十分震撼的野生茶“王国”!

“这种‘野茶’多年抛荒,过去也没人采摘,古树茶价好,为什么要采这种茶?以往村民为了充数,把‘野茶’掺进古树茶里。而现在完全变了,‘野茶’价格一路蹿高,成为茶市新宠,真是没想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成长了千百年的野茶树在2007普洱茶风波中毁于人祸,但它的药用价值及品饮价值再次得到了肯定,在食品安全的大前提下,一个极大的市场由此形成。

面对需求急功近利、面对需求铤而走险,人们不但采驯化型野茶嫁接型野茶、还跑到保护区内采野生型野茶。面对保护区工作人员说管理,想方设法最快完成采摘,众人合一处,直接用油锯把野茶树放倒,一拥而上快速完成采摘,让人追之不及堵之不住,猫与老鼠的游戏持持续续。

远古时期野茶并非云南独有,而是广泛存在于大西南及东南亚地区,随着社会发展而渐渐消失,但上个世纪都还大量存在,现在只有边远深山才得以存在,人们害怕在其价值还未得到认识之前就此消亡,所以将核心区密集区划为保护区给予充分保护,有待进步认识。这是原则,是一条红线,是不可逾越的边界,是功于当代利于后世之举,但需求依然存在,挡是挡不住的,保护区外的野茶应该得到开发,合理的开发才是最好的保护。

关于野茶,商政学分成了对立的两大流派,一个可开发利用,一个坚决不能开发。人们为何对立至毫不相融,他们再主张什么、他们又在担心什么?野茶到底能不能饮用?野茶够不够饮用?野茶有没有品饮价值?野茶的开发会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村民在做古树茶的过程中,在普洱茶大潮下,重现利用了这片人工栽培的野生茶茶园,凭借多年的经验,直觉告诉他们,这一定会成为未来市场上不可或缺的“稀有茶”。

这里的野生茶加工明显还处在很原始的“一代”水平,也没有相对规范的加工场,经过一番摸索和尝试以后,发现这种野茶本身具有的香甜气息,并不适合做晒青茶,而更适合做红茶,做咱们的本土红茶,一种晒出来的,可以长期储存的红茶;咱们的老祖先最先开发的极有可能是野茶,从药用到食用再到饮用一直在用,很多人担心它药效太强、用后反应强。这经过反复实践已从工艺上攻破,我的经验总结是野茶适制晒红,推广后各地也得出野茶制晒红有特色。至于药效强还可通过减少冲泡时的投茶量、减少饮用量来调节。

野茶人们还有担心它量不够,一但开发将会造成资源枯竭。在上一个年代信息不畅,各地都只知道自己所有、不知道他人所有,今才发现原来野茶高纬度有低纬度有、高海拔有低海拔也有、热代地区有亚热带地区有温带地区还有,它有着极大的存量、广泛的适于生长区,它的开发不但不会造成破坏反而可能促进发展,摆脱现在原始低级的利用,形成新的产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