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了茶农与原料,接下来就要讲加工,讲讲生产普洱茶的厂商。有些人觉得普洱茶的加工很简单,生茶采用蒸压,熟茶采用发酵。也有些人觉得普洱茶加工很复杂,山头,拼配,以及每一个小细节都决定普洱茶的好坏。那么真相究竟如何?
关于普洱茶的工艺,复杂的是追求普洱茶多样化的工艺,简单的是普洱茶制作过程。这就好比厨师做菜,厨子很多,但真正的大厨没有几个,做茶容易,做好茶难。乱子客茶业。
普洱茶的科技含量实在是太低了,低到一口蒸锅,一个石磨就可以加工茶叶了。正因为如此,普洱茶的厂家多如牛毛。拿小小的勐海县城来说,如果将小作坊算进去,能加工普洱茶的商家少说1000家。这样也就带来一个问题:普洱茶产品注定良莠不齐。
普洱茶的加工充满了不确定性,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普洱茶一开始从鲜叶加工成毛茶就将这种不确定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拿揉捻来说,揉捻重的毛茶,耐泡度低,但茶汤浑厚。揉捻轻的茶,耐泡度高,茶汤单薄。同一片产区,茶农制茶手法的不同都会使毛茶出现不同的口感。加上每年降水,温度不同,茶叶的口感也会略有不同。有经验的厂商根据自己收茶的经验,尽最大限度保证茶叶口感的一致性。在加工环节,拼配直接决定一款茶的好与坏,拼配有标准吗?并没有,一切全根据经验来。
正因为如此,普洱茶就变得令人捉摸不定,茶商在宣传一款茶的时候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论述:比如原料的选购,拼配方案的选择,加工过程中每一个工艺的细节处理,都可以成为产品的卖点。只不过这中间有的茶商是真材实料,有的茶商是滥竽充数。茶叶若特别涩,可以用回甘强来掩盖,茶叶若特别苦,可以用生津强来掩盖。所以从技术环节想证明一款茶的优劣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这下大家能明白为啥一些做劣质茶的厂商总会活的那么好,要说看原料,不就又回到“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的问题上了么?
一款或者多款能够给市场留下深刻印象的产品。哪怕是最有经验的茶商在这个问题上也给不出标准答案。市场只能被操纵一时,却不能被左右一世,从某种程度上说,混普洱茶市场比混娱乐圈还难。
倘若不考虑成本,一个品牌想出名太容易了。比如大面积的广告投放,名人推荐,高密度的社会曝光度。但是拥有这些资源的人是不屑做普洱茶的,投入与回报完全不成比例。
在普洱茶市场当中,时势造英雄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就像7542、7572、大白菜班章,其成名的经验根本无法借鉴,甚至连模仿都不能够。
翻开普洱茶市场发展的历史书,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会选择一款或者多款产品。这个选择是厂商、经销商、茶客以及环境多方面造就的结果。虽然现在这些知名产品拥有许多美丽的故事,但真相往往令人尴尬。有多少人知道7542(88青)不过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任务,一批积压在仓库中卖也卖不出去的滞销品。又有多少人知道当年何广生、何宝强兄弟上布朗山收购老班章的毛茶其价格便宜是主要因素。这些产品的成名,厂家在做产品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否则早就会囤积一些,不用多几件茶就可以买房买车。
砸钱的确可以使一款茶在短时间成名,但想要成为众人心中真正的好茶,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举个例子,腾蛟起凤:作为一款在2013年市场热度最高的古树茶,腾蛟起凤吸引到市场所有人的注意力。几年过去,人们在谈及腾蛟起凤的时候,能想到最多的就是“哦,曾经一个空的纸箱就能卖几千块”。至于这款茶好不好喝,能够与哪款茶媲美,转化如何,根本无人问津。当年雨林砸了多少钱在这款茶上面,有心的人打听下就能知道。
普洱茶市场就是这样,成名即拥有一切。但想成名又谈何容易,市场只能被操纵一时,却不能被左右一世。厂商除了做好产品,如何引导消费者是重中之重。只不过没有人是消费者肚子里的蛔虫,谁知道大家在厌倦老的产品之后会喜欢上什么样的新品?
作者简介:天火—普洱茶市场行情观察员,自2013年开始撰写普洱茶市场行情报告。距今3年有余,其报告一向以准确并具有前瞻性而著称。
作者简介:天火,普洱茶市场行情观察员,自2013年开始撰写普洱茶市场行情报告。距今3年有余,其报告一向以准确并具有前瞻性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