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虞富莲敎授在大华国际茶城进行了《巴蜀古茶树资源的多样性与茶产业的关系》的专题演讲,虞富莲敎授从“巴蜀区域范围”、“古茶树概念”、“巴蜀古茶树的价值”、“古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古茶树的“树龄”、“古茶树的保健作用”、“古茶树与新品种关系”等诸多问题上旁征博引、涉古论今,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很好地融为一体。
虞富莲敎授讲座结束后,还耐心解答了现场茶友关于茶叶的各种疑问。会后许多茶友反馈,虞教授真知灼见,字字珠玑,干货特多,简直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最后,虞富莲敎授语重心长的说:“最近这些年,由于古茶树资源的过度开发,我深感痛心和愤怒,在此过程中很多野生古茶树都失去了生命,我强烈建议还古茶树一个生存的小环境,古茶树周围的一草一木都不要擅自改变,要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我们的古茶树。”
的确,每一颗古茶树都是一颗不可再生的活化石,虞敎授不仅教会了我们古茶树的相关茶知识,还让我们学到了健康饮茶的生活方式,更让我们多了一份保护古茶树、珍惜古茶树的责任和担当。
一、巴蜀区域范围
广义的巴蜀是指今四川省全部、重庆市全部以及湖北省西北部的神农架林区,贵州省北部的赤水、道真、务川,陕西省秦巴山区的紫阳、镇巴、西乡、宁强、南郑等地。巴蜀古茶树资源与巴蜀文化圈几乎是重叠的,表明那里有古茶树资源那里就最早产生茶文化。
虞教授考察四川荥经古茶树保护基地
二、古茶树概念
古茶树是珍贵的自然遗产,被称为“活的文物”“绿色化石”,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碑石。
(一)古茶树一般指自然生长或栽培年份在百年左右的茶树,与茶树树型、树体大小无关。
(二)古茶园指百年左右的栽培茶园。古茶园年份不等于生长的茶树树龄。
(三)野生型茶树与野生茶树的区别
1.野生型茶树是指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具有较原始特征特性的茶树,与进化程度有关,多数是自然生长状态,也有人工引种栽培的。
2.野生茶树是指长期处于非栽培管理状态下的茶树,俗称荒野茶、丢荒茶,包括野生型或栽培型茶树,与进化程度无关。
(四)栽培型茶树与栽培茶树的区别
栽培型茶树是指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具有较进化特征特性的茶树,与进化程度有关。
栽培茶树是指处于人工栽培管理状态下的野生型或栽培型茶树,与进化程度无关。
三、巴蜀古茶树的价值
(一)目前已知的巴蜀古茶树物种(Species)有疏齿茶(C.remotiserrata)、南川茶(C.nanchuannica)、秃房茶(C.gymnogyna)、大树茶(C.arborescens)和茶C.sinensis),尚有一批待定名的种C.sp.)物种虽不多,但具有从原始型到进化型的类型。表明川渝黔一带是属于茶树原产地范围,但不是原产地中心。
(二)古茶树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如疏齿茶、南川茶、大树茶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和长江两侧,秃房茶主要生长在黔西北,茶在整个巴蜀范围都有分布。这体现了处在云贵高原大斜坡上的巴蜀茶树在进化上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
(三)四川盆地除了南部的长江和金沙江流域有乔木大茶树外,东西北都是灌木中小叶茶,未见有乔木大叶茶分布。所以四川南部和重庆南部目前商品茶栽培品种很可能是从外地引进的。也即乔木大茶树是原生的,灌木中小叶是“舶来种”。
(四)根据巴蜀地区古茶树资源的分布特点,应该说陆羽《茶经》中所描述的“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主要是指重庆和四川的长江、金沙江流域和黔西北的大茶树。据九十年代大巴山和三峡一带考察,未发现有乔木型茶树,更未发现有“两人合抱者”。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当时陆羽指的“两人合抱者”不一定是山茶科的茶树;二如果有应该有它的后代,但为什么时隔一千多年后,就无踪影(从生物遗传学角度看一千年不算长,气候在一千内也不会发生剧烈的改变),所以巴山三峡一带不可能有乔木大茶树,也不是茶树原产地。
(五)巴蜀是人类利用茶的发祥地东晋时期(317~420年)的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荼(荼是古代茶的称呼)、蜜……皆纳贡之。”周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066年,表明在三千多年前,巴蜀一带已将茶作为贡品。志中还记有“园有芳蒻(香蒲)、香茗”,“南安(今四川乐山)、武阳(今四川彭山),皆出名茶”的记载,说明在巴蜀一带,当时已有人工栽培茶树,且已生产出名茶。公元前59年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之说,这是指煮茶和买茶,表明二千多年前的四川茶叶已成为商品。所以说以四川为中心的巴蜀之地是人类利用和栽培茶树的发祥地。
(六)四川是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在云南大理州永平县西南部有一建于汉武帝时代的“情南古道”,它与四川的灵关道和朱提道连接,古称“蜀身毒道”(蜀为四川,毒为印度),这是一条南方丝绸之路,它比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还要早二百多年,问题是既然有这么一条重要的通道,但是从未见有茶叶从这一古道运输的记载和遗存,据此分析,四川和云南的茶叶主要是循着“茶马古道”运往康藏或者国外的,而川西的“茶马古道”是最主要的通道。
四、古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古茶树具有遗传多样性,是研究茶树起源与传播、茶树植物学分类以及进行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材料。中国古茶树的数量之多、树体之大、物种之丰富为全球之冠,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依据之一(原产地之争,其实质就是民族自豪感问题。)
到2014年全国134个国家级品种、120多个省级品种中,约90%的品种是从古茶树资源中选育成的或者本身就是古茶树。如四川和重庆的科研院校、农业部门和茶场等育成的国家级品种早白尖5号、南江1号、2号、名山特早213以及省级品种崇枇71-1、渝茶1号、蒙山9号等系列品种都是从当地的古茶树资源中选育成的。它们已是当前的主要栽培种。盛易祥普洱茶。
(二)是茶产业转型升级开发新产品的物质基础全国茶叶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2016年全国茶园面积4400万亩,产量243万吨(四川省约330万亩,占全国7.5%,产量26万吨,占全国10.7%,据全国第3位),内销182万吨、出口32.9万吨,尚有28.1万吨积压,这就需要创新产品开拓市场。从现今多个茶企利用古茶树所制茶品质看,香气较高,滋味醇厚,有的别具特色,有的隐伏着创制新产品的潜力。利用古茶树资源可以开发出市场需要的多元化产品,尤其是不同消费人群喜饮的茶叶,如白领的益思茶、司机的提神茶、妇女儿童的低咖啡因茶、老年人的降血糖茶、降血脂茶等。此外,欧美国家很喜欢喝加香料的茶,能否多开发天然花香型的茶供外销,这些都是拉动茶叶消费的新亮点。当然古茶树的开发需要企业与科研院校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