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的产地 > 景东-你应当知道的一个普洱茶产区!
2014年05月21日

景东-你应当知道的一个普洱茶产区!

一、银生节度治所

唐代樊绰《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是云南官方最早记录制茶、饮茶的文字史料,也可以说是云南最早的茶文化记录。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亦有“茶出银生诸山”的记载。

南诏国(738年-902年),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这个时期,建立了六个节度,它们分别是弄栋节度、永昌节度、银生节度、剑川节度、拓东节度、丽水节度。

景东,《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古荒外地,名曰柘南,蛮名猛谷一名。君南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蛮所居。汉、唐未通中国。南诏蒙氏立银生府于此为六节度之一。寻为金齿白蛮所陷,移府治于威楚。白蛮遂据其地,历大理段氏莫能复。大理国后期属蒙舍镇、威楚府管辖。”至元中,置开南州,仍隶威楚路。明洪武中,改为景东府编户八里。土知府陶姓,土知事姜姓。今因之。移往楚雄德江城后的银生节度辖:银生城(威楚)、开南城(文井)、威远城(景谷)、奉逸城(普洱)、利润城(勐腊)、柳追和城(镇沅)、茫乃道(景洪)、通蹬川(墨江)、河普川(江城)、羌浪川(越南莱州)、送江川(临沧境内)、邛鹅川(澜沧)、林记川(缅甸孟艮)。《云南图经志书》卷四“景东,古徼外荒服地,曰柘南,曰勐谷,曰景董,为昔濮(扑)和泥二蛮所居。”《读史方舆纪要》和《元史•地理志》均记载:“开南州,州在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二蛮所居也”。

“朴”即蒲蛮,和泥即哈尼族。哈尼族源于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根据《哈尼阿陪聪坡坡》的记述:“哈尼族为了避免民族关系恶化,不久,又东迁到‘谷哈密查’,获得原住民族‘蒲尼’的允许,居住下来;当哈尼族人口繁衍,经济大发展时,蒲尼出于惧怕而发动战争,哈尼险些灭族。”哈尼族进入云南,先与昆明种族杂居,有资料认为“昆明”是蒲蛮的一部分,那么这里的“蒲尼”也许是蒲蛮(扑子),而不是濮人。盛易祥普洱茶。

白子国,是先于南诏而建立的国家。有史家称白子国“以族名(僰人、僰子)为国名称为白子国;以地名为国名则称为白崖国,或云南国。”白子国是张乐进求家族在洱海至滇池带建立的古代国家。白子国又称建宁国,南诏常向屯军开南直诺、诺苴部落的建宁国王张宁进求侄子张宁建求助。《元志》:金齿之地,在大理西南。澜沧江界其东,与缅地接其西。《元史•地理志》中“威远州(古开南地之一部分),其川有六,昔扑、和泥二蛮所居,其后金齿、白夷酋阿只步夺其地”,及万历《云南通志》“古西南极边地,濮、洛杂蛮所居,唐时南诏蒙氏为银生府之地,其后金齿白夷侵夺之,宋时大理段氏莫能复”,《明史•土司传》“威远,唐南诏银生府之地,旧为濮、杂蛮所居,大理时为白夷所据”《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四志》记:威楚开南等路:领县二、州四。镇南州(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州在路北,昔朴、落蛮所居。“金齿白蛮”,金齿是地名,白蛮应指白族,大约是白子国抢夺了地盘。

《元史》:开南州下。州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扑、和泥二蛮居也。庄蹻王滇池,汉武开西南夷,诸葛孔明定益州,皆未尝涉其境。至蒙氏兴,立银生府,后为金齿、白蛮所陷,移府治于威楚,开南遂为生蛮所据。自南诏至段氏,皆为徼外荒僻之地 。元中统三年平之,以所部隶威楚万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开南州。道光《云南志钞•土司志》:银生城在扑赕之南,去龙尾城十日程,东南有通镫川,又直南通河普川,又正南通羌浪川,却是边海无人之境也。东至送江川,南至邛鹅川,又南至林记川,又东南至大银孔,又南有婆罗门、波斯、阇婆、勃泥昆仑数种。外通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扑子、长鬃等数十种蛮。又开南城在龙尾城南十日程,管柳追和都督城,又威远城、奉逸城、利润城,内有盐井一百来所。

德江城在府城(楚雄府)西北二里。《志》云:威楚在蒙诏时,为银生黑觜之乡,因置银生节度。至段氏中叶,高泰执国柄,封其侄高量成于威楚,筑外城,号德江城。传至其裔高长寿,附于元。今府西北二里有德江村,或云即故城处也。今城明初洪武十六年征蛮都督袁义所筑。义以南山高峻,逼近城郭,倘寇据以临城,是资敌也。因绘城山图以献,报可。义遂改筑石城,缘山为险,岁久渐圮,隆庆四年改筑。万历二十八年,东南城圮于水,寻复修筑。四面有濠,城周八里有奇,有门六。

景东城《志》云:府旧无城池,治北有卫城。洪武二十三(1391年)年建,周二里有奇。又别为小城,在卫城之西,据景董山之顶,周三十余丈,开东北门以望远,名玉笔城。万历三年及十八年,相继增修,而府治则在卫城南门外之东。府山川环绕,群蛮错列。开南、镇沅和景谷被金齿白蛮所据后,到明朝还诸蛮环伺,而与开南相距约18公里的锦屏,如果真的设银生节度,令人难以想象。

二、地名历史记忆

地名是中国的历史坐标,离开了这些坐标,历史的空间就无法准确复原,国家民族和家族个人的记忆就会断裂消失。

史料记载古蒲蛮生活、迁徙过的地方,有好多地名大致读音相近或相同,景东也不例外。

1988年云南省有关部门组织大朝山水电站水库淹没文物普查时,在林街乡丙况河口发现新石器人类活动遗址,之后发掘出距今约3000年的新石器晚期石器、陶器、铜器等共158件(学者称为“忙怀文化”)。后经专家考证,是当时“蒲蛮”生产工具和兵器。澜沧江流域的居民与海门口居民有着共同渊源。李昆声教授认为“位于澜沧江中游地区的云县忙怀发现了大量用鹅卵石打制的石器,有钺形、靴形、长条形等以双肩石斧为其特征,有夹砂绳纹陶共存,可知其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类型的遗址在澜沧江沿岸之景东、澜沧等县的景志、忙亚、忙卡、大水平、安定、丫口等十数处均有发现。这一类型遗址与百濮族系有较多关系”。在东南亚的有肩石斧与云南的有肩石斧的主人是孟高棉人这一点上,中外学者都是有共识的。1974年,云南考古工作者在云县忙怀地区,发掘到大量用江中鹅卵石打制而成的有肩石斧,全部用砾石打下石片,然后在上端两侧打出弧形肩,形制有钺形、靴形和长条形等。此类石斧制作粗糙,未经磨光。张增祺教授从考古角度论证了云县忙怀等地发现了大量的以有肩石斧为特征的新石器,这类石器在怒江、澜沧江流域的福贡、贡山、云县、景东等地均有发现,形器和制法也基本相同。《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在古代,中国史书多将焦侥看作南亚语系民族。云南澜沧江流域多有南亚语系民族住居,如果说昆明为南亚语系民族,他们从事农业的历史也就相当久远了,这与剑川海门口的情况就吻合了。(《洱海区域的昆明民族与昆明国》桑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