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文化 > 云南普洱历史演变
2014年05月21日

云南普洱历史演变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作为国家标准发布实施,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规范普洱茶的生产、加工、销售行为,为普洱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普洱茶产业规范有序地发展。

  “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乾隆首品普洱茶,便有此美誉。由于普洱茶中富含的多酚类物质,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不断进行着缓慢的自然陈化,从而形成独特的色、香、味,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此为她不同于其他茶类之所在;同时,普洱茶蕴藏着质朴、浑厚的茶文化精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普洱茶有着不同的含义。

  一、普洱茶茶名的由来。

  现在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普洱县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古代的普洱茶称谓就是指普洱地方出产的茶;另一种则认为普洱县并不是普洱茶的原产地,而是茶叶集散地,普洱茶在古时是以集散地而命名的。两种说法虽然各不相同,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事实:普洱茶是以地名含义而命名的。普洱茶得名于明代,明万历年间,《滇路》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这是普洱茶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到了清代,普洱茶曾经盛极一时,成书于嘉靖四年的《滇海虞衡志》如此描述:“出普洱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更以这样作为起首语“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二、普洱茶(熟茶)的由来

  历史上,云南的茶叶主要是通过数条茶马古道销往西藏、四川、香港和南洋等地,而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茶叶的运输主要是依靠马帮驮运,为了方便运输,往往将散茶蒸压成型,外包笋叶,装人竹筐出运。同时,为了防止茶叶在运输途中破碎,装筐之前,向茶(主要是砖、饼、沱)喷洒少许清水,使其回软。外包笋叶在包装前,也需浸湿变柔软后便于包装。由于云南自然气候的多变性,日晒雨淋,反复交替,同时茶叶本身和笋叶中也包含着水份,这些都促使茶叶进行着缓慢的自然发酵,经过漫长的运输时间到达目的地后,便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大叶种后发酵茶,其独特的陈香和浓醇的滋味受到各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普洱熟茶研制成功和推广后,采用人工渥堆发酵技术生产的产品更是受到港澳市场的欢迎。

  三、现代普洱茶的定义

  云南省标准计量局于2003年3月公布了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上述有三个方面的界定:一是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大叶种茶;二是阳光干燥方式;三是经过后发酵加工。云南普洱茶的感官要求:其外型色泽褐红或略带灰白,呈猪肝色,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年6月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对普洱茶的定义重新调整为:”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

 

 2-140523192436264.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