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本来不是我的强项,可是当看到陈栋老师 7月29日在广东省农科院茶科所(英德)教学的通知,我还是第一时间报了名,今天正式开学。
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广东农科院茶科所(英德基地)。前身是“中南茶叶研究所”它的成立与当时的中南局书记兼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同志有关。创建63年的它,见证了英德红茶从50年代出口欧洲的辉煌;到60-70年代为安置印尼、越南排华遣回侨胞,专门设立的英德华侨农场,在农场的茶叶种植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二十世纪7、80年代英德红碎茶因香甜浓郁而大量出口海外,为国家挣回来了不少外汇。著名的“英红九号”,还与我们云南有些渊源,母本是云南大叶种茶与凤凰水仙等优选品种经过多年的培育研发,于1988年评审为省级优良品种。
经过60余年的发展,茶科所内建立了标准的“英红九号”种植生产基地,“英红九号”已成为国内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茶品种,也是广东省最有价值的红茶名片。
简单的开班仪式后,红茶之乡—-英德的学习生活开始啦!我们将在五天的时间里,同来自十一个省市的46名制茶师同学们,在名师团队们的理论及实操指导下,完成研修现代(红茶、白茶)制茶工艺课程,期待最终用优秀的制茶作品来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
研修班的第一课是实操:自制“英红九号”红茶。
老师们清晨就组织了鲜叶采摘,运到茶科所车间已是中午11:20左右了。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快速将鲜叶原料摊开放入萎凋槽。
第一道工艺:萎凋。把鲜叶摊凉在通风透气的槽(盘)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失水,使硬脆的梗叶变成萎蔫状态,除去水分和青草气的过程。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散热走水(间歇风扇吹),从外观上看芽叶已经明显萎缩,从萎凋槽上看上去几乎塌下去了1/3,叶色明显变暗,叶、茎低垂。约十个小时后我们再次来到萎凋槽前,这次水份量再次降低,叶片的颜色更深了。
正常情况下,萎凋时间大约在8-12小时;此时,叶面含水量在58-62%,叶色转为暗绿,嫩茎梗折而不断,青臭气消失。
第二道工艺:揉捻。在于茶条成形,其次是破坏细胞,增进茶汤浓度。揉捻一般要经过两到三次(其间伴有解块),当手握茶叶有茶汁流出,茶坯梗发红,即可进入下一道工艺。
第三道工艺:发酵。发酵是将揉捻好的茶叶摊入发酵筐(槽)内,盖上湿布;温度在23-30度;湿度在90%以上,时间2-3小时。当看到叶红黄,闻有清香气时,即发酵完成。
第四道工艺:干燥。就是用烘干机除去茶叶水份及提香,一般进行了二次,第一次叫毛火,温度在110-120度;第二次叫足火,温度适当低于毛火;当含水量5-6%时,红茶制作完成。看看,我们的毛茶乌润油亮,甜香泗溢。
在老师的陪伴及指导下,经同学们近36个小时的共同努力,我们做出了“英红九号”品种的夏季红茶。
红茶做得好不好,就等着明天分组开汤审评的PK结果了,心里还有点小小的激动和期待……
审评和品鉴,一个是专业一个是欣赏和享受;有着本质的不同。一名真正优秀的制茶师,看重的是专业人士的评价,因为它才是衡量一名制茶师对产品各个环节的把控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实力。
在宽敞明亮的评审室,六组茶样外加五个对照样共十一个审评茶样的PK在认真的审评中。先由各小组代表作发言总结推荐;最后出场的是陈栋老师,他从审评方案设计和加工工艺对产品质量的校正、再从理论到最后的口感呈现等多维度的审评,让同学们深感受益匪浅。
短暂的学习生活紧张而丰富,我们参观广东茶树品种资源库;
聆听茶叶专家们的红茶理论课程;
老师还专门带领我们走进英德红茶博物馆原“红旗茶厂”追朔英德红茶文化的发展史,体会不同时期英德红茶所承载的历史责任和文化,我们都被老一辈制茶人的智慧与才能所感动。
课余时间参观考察市场和同学企业,通过学习班这个平台,开阔了眼界,特别是与老师同学们一起的交流探讨增长了不少知识。
最后的课程是白茶制作与品控的学习。学习即将结束,我们不仅增强了加工技能,还收获了友谊,真是收获满满。
明天,同学们就要回归各自的工作岗位。学习路上无终点,期待我们再见!
来源:百年老字号 易武同庆号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