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临沧茶产业发展现状和亟待解决的7大问题(2)
2014年05月21日

临沧茶产业发展现状和亟待解决的7大问题(2)

临沧茶叶拥有卓越的品质优势。临沧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原生地,独有的勐库大叶种茶作为国家级有性系良种,位居云南大叶茶榜首,内含物质丰富,其主要成分含量:茶多酚34.7%、咖啡碱4.9%、氨基酸2.4%、水浸出物49.8%,远高于其他品种,是中国茶界专家公认的“大叶茶品种的英豪”“云南大叶种茶的正宗”。我市80%茶园建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海拔1200米至2200米的高原环境,产出的茶叶绿色生态、品质优越。

临沧拥有悠远绵长的茶文化历史。茶文化历史遗迹不胜枚举,世居的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先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农之一。临沧是茶马古道重镇,谢肇淛《滇略·产略》中明确记载:云南有三种名茶,太华茶、感通茶、普茶。太华茶也因一部伟大的《徐霞客游记》而成为名扬千古的茶叶。临沧居住着23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名族至今保持着以茶待客、以茶和亲、以茶祭祖、以茶封神、以茶驱邪的习俗和各式各样的喝茶方法,这些渗透在少数民族生活中的茶俗茶艺就是临沧少数民族茶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具体体现。

临沧茶叶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优势。临沧是滇红茶的诞生地和全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是全国产茶大市;红茶产量占全国的20%,是全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普洱茶原料占全国的50%,是中国最大的普洱茶原料基地。茶叶产业在临沧经久不衰。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依托起源核心、自然生态、古茶资源、国礼品质、历史文化、产业基础六大发展优势,通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茶叶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规模集群初步形成,毛茶、精制茶平均亩产量均稳居全省第一位,茶叶综合产值排名全省第二位,成为全国、全省重点产茶区,临沧已具备发展成为世界一流茶业中心的产业基础和生态、人文条件。

4茶叶产业是朝阳产业、健康产业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国内外茶叶市场的需求持续扩大。按照欧美发达国家茶叶消费水平(爱尔兰2.18千克/人.年,英国1.92千克/人.年),到2020年如果我们人均茶叶消费水平达到1.8千克,全国茶叶消费量将达260万吨,茶叶内销市场潜力很大。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ITC)预测,全球茶叶消费量以每年3%-5%的增幅递增,到2020年,世界茶叶消费量将达624.4万吨,国际茶叶市场空间较大。同时,茶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人类最佳饮料。随着健康理念深入人心,茶叶功能性成分研究的逐渐深入,茶叶中蕴含的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不断被发掘出来运用,茶叶延伸保健、预防疾病的功效日益显现,喝茶就是喝健康的观念正逐步被社会公众广泛接受。

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质量安全管控压力大

全市140万亩茶园,涉茶农户33万户,茶农145万人,基本以一家一户为种植主体,企业与农户(基地)缺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效联结机制,茶叶生产和经营过度分散,企业对优质原料把控的能力弱,受价格的不稳定性、品质的不稳定性、数量的不稳定性等波动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和构建起利益紧密关联和相对稳定的“联合体”。虽然有部分合作社,但作用发挥不充分,茶园基本属于分散种植管理,基地生产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比较效益不明显。企业对农残超标原料收购态度不一致,加之监测设备、监测技术缺乏,导致原料市场没有很好体现按质论价,茶叶价格好时,时有茶农超标使用生长剂或叶面肥以提高鲜叶产量,茶叶价格低迷时,则对茶园弃管弃采,安全生态的茶叶品质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冰岛、昔归等名山头茶赖以生存的小产地环境和生态破坏严重。无规划、无节制建房、建厂,茶商承包茶树后竭泽而渔式的过度采摘,茶农为追求短期产量、眼前利益通过剥皮等方式至遮阴树死亡等情况,导致茶园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茶叶品质下滑,甚至导致古茶树死亡,令人十分痛心。

2缺乏功能齐全、有影响力的大型茶叶交易中心、市场

临沧有着庞大的茶叶产业,但市场建设,渠道拓展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区。茶叶交易平台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全市现有茶叶交易市场9个,临翔区4个、凤庆县1个、云县2个、双江县2个,实体店不足2000家,交易量约3.8万吨,交易额15.5亿元。现有茶叶市场规划滞后、功能不全、知名度低、规模散小,有的市场甚至已经转变功能,名存实亡,缺乏专业性强、功能齐全、有影响力的市场平台。茶叶交易市场的落后现状与临沧茶叶产业的规模优势、品质优势和“天下茶尊”的定位极不对称,导致我市在市场竞争中信息反馈滞后,临沧茶叶的知名度不高,面临市场自主定价权丧失等被动状况。

3公用品牌不响,推介整合乏力

目前,“天下茶尊”“红茶之都”“天下茶仓”等公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远落后于十大“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7年分别为:浙江的西湖龙井、河南的信阳毛尖、湖南的安化黑茶、四川的蒙顶山茶、安徽的六安瓜片、福建的武夷岩茶、福建的安溪铁观音、云南的普洱茶、安徽的黄山毛峰、贵州的都匀毛尖)。叫得响、影响大的品牌不多,地域优势、生态优势、品质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更没有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全市仅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加之在公共品牌培育、营销途径开发、市场平台构建、品牌宣传推介等方面“组合拳”力度不够,抱团走出去的声势不足、方法不多、效果不佳,品牌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卖原料状况突出,导致“临沧茶”市场份额不高,且多以中端茶和散装“低档茶”市场为主,未能形成高、中、低相对均衡合理的市场分布,部分企业因市场营销乏力,成为了一些品牌的代加工生产商和外地茶企的优质原料供应商,只留得“为他人做嫁衣”的遗憾。

4产业效益、产业贡献与产业规模、资源优势极不相称

2016年,全市茶园平均产值仅2183元/亩,茶农人均收入近2071元,税收总额仅2800多万元,GDP和财税贡献率低,全市没有纳税500万以上的茶叶企业。红茶产业规模和效益虽然持续增长,但占全国红茶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差异化、特色化不突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品质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5企业不大,经营管理粗放

全市生产规模200-500吨的企业有69户、500-100吨的有12户、1000-2000吨的有8户,2000-5000吨的有6户,5000吨以上的有2户。销售收入500-2000万元的企业有68户,2000万元-1亿元的有35户,1亿元以上的有4户,其中,申报并认定的规模以上企业有35户。全市茶叶生产加工除凤庆滇红生态文化产业园相对集中外,其它县(区)多处于零星分布状态,散、小、弱、乱、杂的特点明显,虽然茶叶生产企业数量不少,但企业不强,带动能力弱,集聚效应不明显。加之,茶叶企业大部分属于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特点明显,管理比较粗放,资产质量不高,财务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识,融资渠道狭窄,资产不能转变成资本,缺乏流动资金,抗风险能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