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是谁在颠覆普洱茶?(2)
2014年05月21日

是谁在颠覆普洱茶?(2)

乔木或古树纯料+手工石磨压制,似乎就是古代普洱茶的完美公式了。大滇如果是站在传统这一边,立刻会看到对面站出了成千上万人,有无数批驳的话要对我说;所以,有必要先把自己的观点说明白:古人有可取之处,我取古人;今人有可取之处,我取今人;这就是大滇制茶之道。通过充分解析普洱茶的发展历史,大滇判断;原料选取古树乔木才是正确的方向;同时,作为普洱的一个支系,拼配之道,也独具魅力。当然,大滇所认同的拼配,是基于品质互补的拼配,而非为了降低成本的拼配。这个就是1949年后,整个行业对于普洱茶的贡献。纯料与拼配共存共荣,并无不妥之处;非要泾渭分明,置之对立,毫无必要。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普洱茶。先进的科技进步,当然要采用;一味复古,置现代科技于不顾,那叫食古不化。如同大滇一直认同的锅炉蒸汽蒸茶,效果明显要好于传统工艺下的蒸茶一样。合理利用现代工艺,的确能帮助普洱茶做得更卫生,更富活力。

让我们来回顾两派争议的焦点:

第一流派,大厂派;原料和工艺都是顶尖的,不容质疑的;

第二流派,完全复古;凡是古代的,都是对的,只能模仿。

第一流派试图踩扁第二流派的主要理由,是这样几个方面;大厂更具规模,更卫生;更具经验,更正规……。

我不知道这样的论调有何依据?这些仅仅是依赖于从业者的主观判断。凡是规模大的,理所当然就应该正规,就应该差不到哪里去;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小的,则一定会跟脏乱差、不正规结缘;由此论之,华夏长城干红,应该比拉菲具有更加优秀的正规化品质……。

第二流派相对于第一流派,引以为傲的,是原料。原料,细节上面明显强于第一流派;但一味的复古,却又有着致命的先天不足。我想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作为今晚说茶的结束:为什么普洱茶在历史上一直是粗茶?十大名茶里一直没有普洱茶的排名?为什么历史上的普洱茶,没有越陈越香的说法?既然古法就能达到顶级茶的水平,为什么普洱茶在历史上一直是小众茶,不能登大雅之堂?

在上一节,我们讲到了普洱茶在历史上固然有名,甚至有名重京师的声誉。但事物的另外一面是,自古以来,十大名茶里从来就没有普洱茶应有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要想解释这件事,我们有必要从历史说起。盛易祥。

回到唐朝。普洱茶在唐朝的时候,揉制成团,是为团茶;就是今天的紧压饼茶。宋朝继之,直到元朝和明朝。明初时期,年号洪武,出了一个著名的开国皇帝,朱重八;穷孩子出身,非常体恤民情;坐上皇帝的位置,当然想减轻百姓的负担;茶作为当时的奢侈品,自然引起了朱重八的注意。团茶,用散茶制作,然后喝的时候又要分解为小块;看起来,非常繁复,做了重复劳动。那么,就不要那么麻烦了吧;制作成散茶,直接销售吧,节约了很多劳动。圣旨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由此,中原大地上的普洱茶销售,只能变为了散茶。

事实上,这确实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历史性倒退。运输散茶和运输紧压茶相比,消耗的劳动力增加了很多;而且,紧压导致的独特陈化特征被抛弃了。晒青毛茶要想跟龙井PK,实在是差了很远;这也造成了中原地区对普洱茶缺乏全面正确的认知,反而是普遍存在误解。即便是到了清朝,著名的乾隆皇帝也没有给普洱茶翻案。作为喝茶的大行家,乾隆皇帝依然以绿茶为主,写下了很多关于龙井、碧螺春等茶的诗文。当然,紧压茶的历史并没有停滞;不在中原卖紧压茶,并不意味着不在边疆地区卖;茶马古道上悠扬的马帮铃声,所以就从来不曾停止过。不难设想,把成千上万担散茶运到青藏、东南亚等地区,是多么困难;而紧压茶,从运输的方便来说,显然是必须的。

清军入关,改变了明朝对于普洱茶的态度,紧压茶重新进入中原。因为游牧民族的饮食特点和生活习惯,普洱茶成为游牧民族的天然伴侣。满族和蒙古族占据了统治地位,必然会对明朝当年严加控制的茶马贸易进行变革。要知道,当年要用宝贵的战马,才能换得少许的茶砖;现在做了统治者,贵族们对普洱紧压茶的需求,理所当然是依然故我;那些所谓的十大名茶,对满清贵族来说,吸引力肯定没有熟悉的茶砖那么大。当然,少数汉化得比较彻底的除外。作为统治者,满清跟明朝在茶叶的**用途上并无不同,仍然是控制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的经济与**手段之一。所谓的普洱贡茶,进入京师;主要用途之一,仍然是赏赐给新疆、青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部落首领;包括后期,赏赐给外来夷人。赏赐用茶,基本为紧压茶;而皇家自用的,当然是普洱茶的芽尖。不管好不好喝,起码都是芽茶,女儿茶。所以,在红楼梦里,关于贾宝玉喝普洱茶那一段,喝的就是芽尖茶,散茶。直白地说,虽然普洱茶的紧压茶,已经作为贡茶进入北京;但皇家并没有真的很重视,当做很珍贵的高端茶品,而只是作为赏赐臣子的物件之一;原因是因为耐放,不易变味;不像绿茶,放不住。由此,又有了一个说法,夏喝龙井,冬喝普洱。那时,当然是没有普洱熟茶,喝的都是生茶。在寒冷的北方,冬天喝普洱,为什么?没说喝的是老普洱茶;实在是因为这东西“味最酽”!绿茶放到冬天喝,没法儿喝了;普洱放到冬天,仍然好喝;这就是名重京师的原因了。

考察当时的主要茶品,均来自古六大茶山;倚邦、易武等地,没有老班章;以今日之观点来看,茶性均属比较温和的地区。满清时期的首都,自然是八旗子弟的天下,谁跟谁不是亲戚啊?既然贾宝玉家,这样一个级别不算高的家族,都能得到普洱茶;可以想见,云南地方官员,一定不会忘了,那些比宝玉家里更有权势的其他富贵人家。

普洱茶,归根结底,是以大叶种茶、晒青、耐存放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群体认知与接受;但与龙井等高端绿茶相比,先天不足,所以不能登上大雅之堂。这个先天不足,来源于汉族的文化。汉族的文化,非常重视外观的表现;历史上有许多冤案,因为长相不够英俊,本来是状元的,被皇帝或者主考官改了名次;或者科举成功,却只能永远候补,终生无法做官。普洱茶就是因为大叶种粗旷的外观而吃了大亏。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普洱茶长期以来的主要消费群是少数民族。凡是少数民族用的东西,中原文化大抵认为粗鄙不堪。即便满清贵族喜爱普洱茶,但是,制作工具一直是掌握在汉民族的文化人士手里。汉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非常强大;可以同化少数民族,却从来没有任何可能被别人同化。凡是接受汉族文化的皇帝,在文字记载里,评价都比较高;比如乾隆皇帝。说到底,中国历史,还是汉民族为主的官员用汉字来记载的!普洱茶出身云南边陲,属于西南夷人,落后地区的产物;在自大的中原文化里,怎么可能列入十大名茶?十大名茶中,又有哪一个茶,是非汉族地区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