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文章是8月时就写了。修修补补了不少时间。主要是有些细的感觉不在了。但又很想将这事写完。
最近行者品茶系列更新的速度慢了下来。坚持一个事不容量。最初是想认真记下些喝茶的感觉。慢慢的,茶虽有百味。但也怕写麻木了。我写三个文章,基本才能发出来一个。
喝茶不入心只入口就是一杯水。有时文章写到一半,对电脑时没有喝茶的那种细致的感觉了,放弃。这过程可有可无。
有些写着写着,感觉给茶友写成了软文的感觉,个人又感觉很惭愧。又删了。
二、最近其实喝的茶也不少。
每天不喝个茶总感觉少了什么。有时以试茶之名喝茶,有时以喝茶之名试茶。有时是工作需要,有时是生理需要。甚至工作需要居多。
喝了几个最近一些时间的勐库和易武茶,都没有味道。按我们的标准,这些茶和秋天还远。
喝了一些中期茶。市场上近期放了比较多的中期货出来。2006年2007年这个时间段居多。反正每年都有商家说做不下去了。要出货。其实年年都有人会这么说。
喝的有中茶的一个100克的生和熟茶砖,反而有点感觉。
2006的某个凤凰熟沱。
黎明的某个200克的砖,朋友评价说黎明算半个下关,从中期茶上个人认同这个评价,包括去年认真试过的某个2008的饼茶。新茶喝得少,无法插话。
1999年凤庆沱,2006的凤庆沱。没想好如何说。
某专做那卡厂家的2008乔木。按那个价格,我总感觉是价格高了不少。然后借这个茶才想起来,我2010年时就销售过那家的少量的茶。让我现在来评价,就是价格死贵。
行者品茶(015):回到最初的易武,同庆河
三、喝到同庆河的时候想起了比较多的事。
第一次喝到易武同庆河其实是第一次去易武的那个晚上,应该是2011年吧。这个起点好像太高了。所以,在以后漫长的在易武找茶的日子里,找到再次让自己心动的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第一次跟朋友去易武晚上近9点时。虽然满心期待,但在黑暗中易武的印象全无,连轮廓也没有。只能装成老江湖不敢发言的跟着朋友在他亲戚那里喝茶。
他亲戚是四川人,10多年前,流浪到这里,上门在这里。原来大家都穷。街上的铺面都不值钱。更不用说茶地了。
后面易武茶值钱了,再加上他们原来的老街的铺面。日子很舒服了。但我认为我们是聊不到一起的。
比如,他说,那些昆明人,买500公斤,一公斤只让老子赚10元。老子懒得动。盛易祥。
那些广东人,只要几十斤。挑来挑去。
老易武茶的操作方式,因为以前路不好,多是让当地人帮收。也可以叫做蛇头。比如一公斤上面加个5块10块。但要保证质量。以前做茶人到麻黑,就算是很厉害了。现在则只是做易武茶人基本的起点。如今这个角色好像消失了,或者叫批发,或者叫初制所?
说起同庆河,他说,有一次瑶族人上来推销。他喝了以后。大为惊讶。就收了一些。好茶谁也控制不了价格。因为卖茶人大老远从山里到了易武老街上,不可能只问一家。
最开始好像是300多。600多,900多。后面都几千了。他也为同庆河的古树茶感到可惜。2005年左右,易武古树茶刚起势,因为那些茶树长得太高了。瑶族人就直接用刀砍了枝条来采,甚至主干。
时间太长了。数年时间。
那晚的同庆河印象太多的已没有更多的记忆了。最主要的记忆就是很有厚度的香气,我以为我会永远记忆深刻的。到现在细节忘记了很多。只是那个强劲的感觉还是深度记下了。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这个味道想寻找却得不到。毕竟最后还是要用资金去换的。
第一口就情不自禁的说很香。香气和记忆中的那个味道是否一致?我又模糊了起来。
这花蜜香和麻黑那种香又是两种方向。
茶味出得慢。五泡之后,才慢慢的浓起来。有了当年的感觉,只是这一刻的口腔中更加的生动和丰富。
真的是当时和那种味道么?同样的区域么?还是泡茶投茶不同带来的?
叶底,古六大秘境之中的深绿色的想要的感觉。
喝茶时候我自己在小口小口的喝。
泡茶人说我,瞧着我今天喝茶也不厉害啊?我借口说,在前面那里喝多了。
这个感觉今年有过两次。另一次是喝到个很强大的弯弓,三个人都小口小口的喝,明明不苦涩,明明很顺口,但只能小口小口的入喉。
我们几个人叫泯。似烈酒的感觉?有些易武也有这种强大的感觉 。
朋友在那里得瑟说,他们发现一个很有苦底易武偏老挝古树茶。他们自己叫易武老班章。一听这名字,其实,我不想换茶了。没办法,喝了两口。涩味占领了舌尖。前面的感觉又不在了。
同庆河,也叫铜菁河。之所以用河流名称命名,是因为前往茶园需要通过一条名为同庆河的河流,逆流而上,方可到达。行政上,同庆河,是属于勐腊县瑶区瑶族自治乡,归属于中山上寨和中山下寨,海拔在1450-1900米之间。
同庆河的茶树散生而不聚集,应该是早期人种植的栽培型大树茶,这个时间应该远比石屏人或易武汉寨种茶的时间还早,由茶树的平均年龄就可以得知。至于为什么是散生的状态,还是由于早期的人事聚散,有许多原本的聚落因为某种原因而消散,部落迁徒,原本种植的茶树在自然选择下在树林中散生,形成自然杂生林的特有现象。
同庆河毛茶辨识度高,外观漂亮,条索直硬、茶质厚重。喝的时候虽不会像薄荷塘、刮风寨那么香,但汤色金黄明透且有稠厚的感觉,入口微苦,有很强的胶质感,茶汤厚重,带有特殊的“野味”。但随着缓缓入喉,苦味褪去,舌底及两颚回甘和生津强烈、持久,极富有饱满度与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