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吃曼松看倚邦”:解读无愧于“皇家的味道”曼松贡茶
2014年05月21日

“吃曼松看倚邦”:解读无愧于“皇家的味道”曼松贡茶

曼松贡茶,味尤甘甜、茶气醇厚、清香四溢,被誉为茶中极品。

曼松贡茶最大的特点是甜润。一口曼松贡茶,醇香甘甜,口感圆润,茶气极强,只需喝点,身体就会发热,是其它茶山远远比不上的,无愧于“皇家的味道”。

曼松贡茶茶区隶属古六大茶山的倚邦茶山内,倚邦茶以曼松茶味最好,自古以来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曼松寨是极富盛名的贡茶产地,与普通纳贡的官茶不同,曼松茶是供皇帝专用的贡茶。明、清两朝皇帝指定曼松茶叶为五大茶山的贡茶。曼松茶叶质厚味美,品质极佳,加之产量“年解贡茶100担”而得名。

据传,明成化年间,当时的地方官员上贡,选遍六大茶山各寨之茶,最后发现曼松茶色香味俱全,且用开水冲泡后“站立不倒”,很有蕴意,于是托朝臣进贡给当时的宪宗皇帝。宪宗皇帝品后赞不绝口,指定曼松茶为皇家贡茶。延续到清朝,曼松茶一直都是皇室专用的贡茶。

曼松贡茶区位于勐腊县象明彝族乡,共有3片:曼松的王子山、背阴山,还有一处是靠近曼腊的一个傣族寨子茶园。时至今日,皇家贡茶的古茶树已经不多了,“站立不倒”的制茶技术也没有传承下来。但是,曼松茶“高香甘醇”的古韵尚存,尽管每年春茶产量有限,但慕名而来的茶客还是络绎不绝,进山车辆挤满了进入村寨的山路。

流行曼松贡茶的“正山”概念,最早源于“曼松贡茶正山”。这还得从曼松“王子山”的两个传说说起。

一个传说为: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剿灭南明李定国,南明家族逃散时,一位16岁少年在家仆帮助下,避开官兵追杀,逃往曼松投靠贡茶王之孙。贡茶王的孙子一家为掩护该少年,对外谎称其是“患怪病的义子”,举家迁往四家寨避难。这位少年死后,贡茶王之孙才向曼松人公开该少年是南明王朱由榔的王子,并带村人将其埋在山顶,还为王子坟挖了防护沟,此山便被称为“王子山”。盛易祥。

但当地一些自称对曼松历史很了解的人,却又对“王子山”的另一个传说津津乐道:“王子山”掩埋的“王子”,极有可能就是南诏王子!他们认为,南诏国王从始祖细努逻到最后一代舜化止,前后经历165年,历十余代王。南诏国统治范围广及今云南全境和贵州、四川、西藏的部分地区,甚至包括越南、缅甸的部分地区,必然派出使臣管辖各地。曼松所在的象明彝族乡,不属于南诏统治时期最边远的地区。导致南诏覆灭的郑买嗣(南诏权臣),从通海、元江一带发兵,南诏王子逃难的路线应该是从景东、普洱到倚邦,顺河谷南逃至曼松。从姓氏演变的角度看,南诏王室本姓蒙。亡国后,分别改姓左和罗(与“倮”同音)。而曼松绝大部分是香堂人,以罗姓、李姓居多。李姓在南诏时为官宦人家,直与蒙姓皇族通婚。因此,南诏王子逃到曼松,无论是地理通道还是族缘关系,也都比较合理。

埋在王子山上的“王子”究竟是谁,恐怕一时难以考证了。

“王子”的传说说明“曼松贡茶”历史十分悠久。以“王子山”为代表的曼松茶史,不仅仅始于明清,至少可上溯至南诏(唐朝)时期,因为那时已有“土贡”。

岁月的时光不断向前延伸。到了明朝,曼松茶被确定为贡茶后,明王朝为保证曼松茶的品质,任命倚邦人叶氏为土司,负责“曼松站立贡茶”的生产加工。叶氏又任命曼松寨头人李氏具体负责该项事务。李氏通过几年努力,将“站立贡茶”发展到令人满意的规模。因此,李氏得到了“贡茶王”的名号。

据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记载,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起,曹当斋入主倚邦,成为倚邦土千总(曹当斋以后为土把总),曼松茶仍被指定为皇家的专茶,曼松贡茶步入辉煌。每年茶叶萌芽时,曼松头人受命采办贡茶,贡茶分为芽茶、蕊茶、女儿茶。采办期间,所有商人不得入山,曼松茶园正式成为“皇家茶园”(贡茶园)。

清代末期,由于贡茶任务太重,约300担(皇室的100担,和其它各级官吏索要的200担),茶农把大多数茶树砍掉、烧掉,并逃难他乡,再也没有回到曼松村。

如今,当年严格意义上的曼松贡茶,一百年的古茶树不超过一百棵,每年产量极少,在普洱中是顶级精品。

掩映在郁郁葱葱群山中的曼松古茶园,各种野草旺盛生长,各种野花每年都在王子坟周边盛开摇曳,显得有些荒凉。在王子山和背阴山的古茶园里,茶马古道静静通向远方,昔日的山间铃响和马蹄声已成为昨天的故事。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当地的有识之士在象明彝族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精选曼松古茶树遗种,以原生态的方式稀植茶树,栽种了面积不菲的曼松茶。曼松人的生活正在被茶文化的苏醒悄悄改变着,明天的曼松,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曼松贡茶,不仅是一段令人回肠荡气的古老传说,更是象明茶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悠久的茶岁月中书写出的厚重历史。(作者:汪涛,来源:西双版纳新闻网)
 1068141_225716490001_2.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