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普洱茶市场基本都是在国有三大茶企的产品上发展而来的。中茶、大益、下关,三个品牌都有着辉煌的过去,但也都遭遇过类似的困境,然后以不同的方式走出低谷。这三个品牌的发展就是一部现代普洱茶发展的史书。
90年代以前,普洱茶是出口创汇的农产品。整个大陆都没有多少人品饮普洱茶,尽管有一部分产品售往牧区,那也跟品饮毫无关系,牧民大多用来煮酥油茶。云南人自己喝滇红滇绿。至于普洱茶更是闻所未闻,甚至包括那时候做茶的人,知道“七子饼茶”的人都不多。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大益茶厂改制后,全厂职工大会,台上的领导向全部工人宣布要做最好的普洱茶。下面的工人面面相觑,啥是普洱茶?
普洱茶的说法据说起源于清代,建国后因为普洱茶的加工一度中断。加上历史原因,“普洱茶”由乾隆皇帝赐名,对外出口茶叶的包装一律是“七子饼茶”。等到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港台茶商来大陆越来越频繁,普洱茶才慢慢被正名。三大厂的时代不利于普洱茶产品多样化,尤其是小产区茶的开发。三大厂在90年代的困境就是因为市场日益提高的消费能力与滞后的产品研发之间矛盾的体现。
大白菜班章出自大益,大益却没有在大白菜的道路上走下去。福今能够成为后来高端茶的领导品牌,其根源就是在于大益本身的错过。下关的问题与大益高度类似,下关甲沱名扬天下,再这之后再无能够与之比肩的产品,直到2013年的时候松鹤孔雀系列才有较大的突破。
如果想知道过去20年普洱茶市场有多曲折,光看中茶一家就足够了。中茶(昆明茶厂)曾经是普洱茶行业的第一品牌,但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茶企竟然破产重组数次。2007年的普洱茶市场崩盘,崩的最彻底的就是中茶。在崩盘之前,中茶产品的数量急剧增加,中茶也投入大量资金在原料上面。崩盘发生后,原料压在手中,经销商大面积倒闭,中茶濒临关门。直到2010年之后,才渐渐开始有了起色,最近中茶再一次改革,或许也正印证着这几年普洱茶的变化吧。
2000年前的普洱茶市场,几个大品牌做什么,茶商就要卖什么;2000年到2015年的普洱茶市场,茶商需要什么,茶企就得做什么;2015年以后的普洱茶市场,茶客需要什么,茶企就得做什么。茶客需求主导市场的时代已然到来,不知道茶企的掌舵人是否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