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世界上最顶级的勐库大叶种到底是什么?
2014年05月21日

世界上最顶级的勐库大叶种到底是什么?

“双江勐库大叶茶是全国优良茶叶品种之一勐库大叶茶为有性品种,茶树籽种纯度高达80%,是国内茶叶品种资源少有,虞富莲撰文,赞誉勐库大叶茶是云南大叶品种的正宗。”

这一段记载有很多关键信息,稍后解读,我们现在翻一页,在县志242页,第二节种植,这个部分,有这么一段记载: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勐库冰岛李三到西双版纳行商。看到那里农民种茶,路过‘六大茶山’拣得部分茶籽带回。到大蚌渡口过筏时被关口检查没收。勐勐土司罕廷法得知后,第二次派李三、岩信、岩庄、散琶、尼泊5人再次到西双版纳引种。回来时用竹筒作扁担,打通竹节,将茶籽装入竹筒内,带回200多粒茶籽,回到冰岛培育试种成功150多株。经繁殖发展,清朝至民国初,逐渐扩大到把卡、懂过、公弄、帮改、邦木、邦协、勐库、勐勐等地,其他地区有零星种植。土司时期,茶叶已成为土司向农民派捐的重要物资之一。”

资料铺陈暂告一段落。

▲勐库大叶茶

第一节、关于勐库种来源的几种主流说法

首先,就是县志上所记载的古六山引种说。这种说法值得琢磨之处在于,为何表现如此优秀的勐库大叶茶在其“原产地”古六山难得一见?

第二种说法,我在邦改考察时,听到了缅甸腊戍引种说,其过程模式与县志记载几乎一样,只是引种地从西双版纳变成了腊戍,而最早开展种植的地方从冰岛变成了邦改。关于这个说法我需要补充点,在2014年我和同事杨静茜在佤邦做过一次考察,见到了至少三块连片的老茶园,相当多的树干直径超过20cm,据推测应该是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茶园。其品种,正是勐库大叶茶。

第三种说法,在无量山的主要茶产区,如景东、景谷等地,也都是以勐库大叶茶为主要品种,樊绰《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这其中会不会有某种联系?

此外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不一一例举。这三类都可以称其为“引种说”,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雪山“原生说”。

▲作者在大雪山1号树考察

在勐库西半山的邦马大雪山里有一片野生茶园,面积超过12000亩,其中大量分布着野生茶,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密度最大、海拔最高、分布最广、保存最完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由于这个原因,也有人也猜测这块土地会不会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处。但是野生茶的品种是大理种,与栽培型的勐库大叶茶在性状上有很大差别。

这就是勐库大叶茶几种源头的说法,到现在,肯定还有人各执一词,发生争执。

寻根溯源是做学问的一个特色,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大雪山2号树

第二节、关于基因问题的常识

文章开头说过,“勐库大叶茶为有性品种,茶树籽种纯度高达80%”,这句话是解开以上问题的关键。

勐库大叶茶并不是一个性状完全固定的无性系品种,而是一个有性系群体。(以下五段如果打算快速阅读的读者可以直接略过)

我们中学都学过简单的遗传学,父本Aa和母本Aa结合产生后代,可能出现AA、Aa、aa三种基因型,假设人们需要的“叶形大”这个特征是隐性,那么通过人为挖除基因型AA、Aa的小叶茶,就可以快速在下一代种植中得到纯度极高的大叶茶,然而这并不符合现状。

因此我只能假设人们需要的“叶形大”这个特征是显性,通过把表现型不理想的aa挖掉,就可以逐步在茶园一代代栽培种植发展中提高“叶形大”这个相关基因A的纯度。

具体算法这里不必展开来说,结论就是在理想状态下,第一次育种,可以剔除掉25%的隐性基因,而第二代之间的再次育种,可以剔除掉8.3%的隐性基因,第三代之间再次育种又可以剔除掉6.8%的隐性基因,此时第三代的显性基因纯度可达到79.5%。而第四代的显性基因纯度可超过80%。

实际上,与“叶形大”相关的基因并没有那么简单,而勐库茶的种植又是一个混沌模型,不是我推演的理想状态,达到这样的基因纯度,需要的时间会多得多。即便是表现型的纯度,也需要不断挖去小叶茶,培育种植大叶茶才能逐渐提高。达到80%的纯度,在混沌状态下自发形成,是需要极长时间的。这可证明勐库大叶茶选育栽培历史之悠久。盛易祥。

▲坝糯1号树的茶果,形态怪异

在双江县志中摘录虞富莲文章列出勐库大叶茶的五种形态特征,“黑大叶”“卵形大叶”“筒状大叶”“黑细长叶”“长大叶”。

这其实说明,勐库大叶茶中有着很多不同的基因,或许我们将来可以通过技术分离出基因,然后各自溯源。但是这不是本文的兴趣所在,这种现象说明了勐库大叶茶是多个源杂交产生的,它们的共性是“叶形大”,但是其它表现却各不相同。

我在这里提出假设,关于勐库茶的所有来源传说,可能都是真的。勐库大叶茶中有原生的基因,也有引种的基因,而且经历了或许不止一次的引种。(近几年也引种了很多云抗10号,但是由于叶形相对小,在勐库面临被淘汰的危机)所有的品种在这里不断杂交产生后代茶籽,古人又拿去选育,依靠“叶形大”这一特征进行甄选,不断在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大叶茶。而其它特征,是黑是绿是圆是长,则存而不论。而这些被选育出茶,渐渐形成规模,被统称为“勐库大叶茶”。

那么邦马大雪山的野生茶,即大理茶品种也参与其中了吗?必然有参与,但是在后来的选育中被逐步淘汰了,我们今天仍然能在勐库一些大茶树上找到野生茶的影子。据说在冰岛老茶园中,还能找得到几株粗大的大理茶品种茶树。(这待考证,但是冰岛茶品种混杂,具有明显的过渡痕迹。一个半坡老寨,可以数出七八个品种,有不少大茶树并不是大叶茶,很多是二叶茶,甚至不乏小叶茶。)

▲冰岛古茶树二叶茶

第三节、茶种来源传说的其它价值

大理茶虽然也是可食用可品饮的茶,但是由于多酚含量低,叶质硬不易加工,并且有微毒等问题渐渐被先人放弃,而沦为野生。

但人类尚未发现栽培型大叶种茶树之前,大理茶应该也有过一段历史。

在西半山考察时,听当地人说,邦马大雪山上有条废弃的茶马古道,可以直通缅甸。

▲大雪山2号树

下面这段是我想象的:

当时的茶马古道贯通了无量山与东南亚,各个民族进行着各种交流,而茶叶必然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茶籽在古道上不断流通与播种,由于茶马古道增加了原始的大理茶品种之间的有性交流机会,使得其基数变大,变异个体增加,其中一种变异使得叶子变大变软,不适应高海拔原始森林环境而导致其难以存在。但有几颗种子被水流带出了高山,滞留到了低海拔的河沟边,这里水分充足,气候温暖,大叶子导致的蒸腾变多,也因为环境可完全维持。就这样,第一株叶背长绒毛的“变种怪茶”出现在了世界上。之后,一个马帮的兄弟发现了它,这种茶滋味足,容易加工,而且吃起来更好吃,相对吃多点也不会不舒服。再之后,大理茶的栽培历史就结束了,叶背长绒毛的“变种怪茶”成为了主流的茶树,就是今天栽培型云南大叶种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