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普洱茶的基本概念:新手初次接触一定要看看
2014年05月21日

普洱茶的基本概念:新手初次接触一定要看看

一、普洱茶概念

2003年3月1日实施的《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中,规范了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外形色泽褐红;内置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这个定义包括了四个内容:

1、普洱茶的产地是云南省范围内的一定区域;

2、普洱茶采用的原料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

3、普洱茶的加工工艺是独特的后发酵工艺,包括了自然后发酵工艺和人工渥堆后发酵工艺两种(也就是生、熟两种工艺);

4、普洱茶的理化指标必须符合《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即外形色泽褐红;内置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2008年6月17日国家出台了新的普洱茶国家标准,并于2008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个国家标准给普洱茶的定义是: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且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

由国家质检总局规定的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保市、德宏州、临沧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非上述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地区生产的茶不能叫普洱茶,云南茶企业到上述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外的地区购买茶箐,以此为原料做成的茶也不能叫普洱茶。

二、晒青

这是一个让很多茶油纠结的话题,很多关于制程的问题都由此引发。

首先我们要区分清楚个概念,“晒青”不是“杀青”,这是本质上不同的两个工艺环节,晒青特指的是毛茶的“干燥”环节,可理解为“露天让阳光将揉捻后的茶叶自然晒干”。

“晒青”一词是普洱茶国标概念里的一个关键词,也是普洱茶制作的一个核心控制环节。优质的普洱茶原料必须坚持晒青,这个毋容置疑了,已经被专家和实践所证实,这里不做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认为不是晒青(烘青或者半晒半烘)就完全没有存放价值,没有后续转化空间,就不是普洱茶。我认为,这样的看法也有失偏颇。因为晒青的概念本身就是相对的,多雨的云南要保证所有的原料都是自然晒干,那首先要露天晒(并不是所有的农户都有遮雨透明的棚子),突然下雨又要抢收,若少量抢收不及的茶受潮后怎么处理?另外也不能保证所有铺晒的毛茶里里外外都是均匀一致的“干”,所以有部分茶菁不排除是经过烘干的。这个是客观事实,应该正确的面对,而不是一味的排斥与否定,只要不是伤及根本、破坏本质的长时间高温烘烤,我认为问题是没有那么严重的。下关沱茶里很多人都说用的是烘青,但结果是存上几年,依然转化正常,“甲沱在手,天下我有”的神话还在续写。
三、低温杀青与高温提香

专家的观点已经明确普洱茶的制作应该坚持“低温制程”,低温制程的生茶饼一二年的新制茶品并无特殊香味,时常带有杀青时所遗留的烟熏味。若新制茶品有轻甜香味,表示茶品极有可能经过高温制程;若新制茶或一二年茶品有微酸,也是因为杀青温度过高或是干燥温度过高所引起的回潮现象,因而产生酸化劣变,不利于后续陈化。饼茶以墨绿色、无高香甜味者为佳。其理论依据是——高温杀死了茶叶内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凝固了茶叶内的多酚类化合物,中断其进一步发展变化的条件,或改变了变化的方向。多酚氧化酶的动力学性质做过实验,最适宜的温度为37℃,极端温度60℃,温度超过60℃以上会使酶迅速失活。

传统的铁锅杀青,大家都知道架个锅头下面烧火,人们很容易误认为烧火时温度肯定不止60、80这么低,应该是很高的,如何谈得上“低温杀青”呢?换个角度就好理解了,鲜叶本身是冷的,入锅后还要不停的人工翻动,以防止锅底部受热过高,而且杀青时间也不会太长。这个环节更考验制茶师傅的经验及掌握火候的能力。

我们说熟悉的各种绿茶类茶品,大多为高温杀青制作,尤其是炒青绿茶,有的直接在锅里炒制到干燥为止。长时间较高的温度有效的阻隔了茶叶内各种酶促物质的活性,让茶叶失去了后续转化的内在动力。但是新鲜的绿茶,喝起来格外的清香怡人、香甜可口。这就是高温提香的工艺。其实,高温提的不仅仅是“香”,还有“甜”,喝绿茶般不会感觉到浓烈的苦涩味,相反是淡淡的甜味,很适口。因为很多导致苦涩的物质在高温杀青时已经被“消灭”了。但这样的茶只适合喝新鲜的了,不能长时间存放转化。高温提香,似乎可以理解为炒黄豆或者炒花生,黄豆花生没炒之前,基本闻不出味道,但是放入锅里,高温炒制一番,满屋香。

 四、紧条与泡条

这是专家答茶油提问时的原话“紧条茶更容易变化,滋味也更丰富,出汤快,追求味为上的,紧条茶更好。泡条茶,外形粗旷,有型,出汤慢,也有人喜欢,首先新茶的滋味风格就与紧条茶不同。后续变化,紧条茶,变化快,容易出花果香;泡条茶,变化慢些,滋味香型走向,青草味-花草型(原野香)。”紧条与泡条是原料毛茶“揉捻”环节中的概念,主要是由于揉捻(揉青)程度和力度的不同而做成不同条状的毛茶。大致的认定是,紧条茶更注重内质,泡条茶更追求外观。

普洱茶的条索“紧结肥大”指的是:紧条型、泡开后的叶片肥大才是最好的,而不是干茶看起来肥大。现在很多茶品,尤其是标榜“里外一口料”、“古树纯料”的茶品,起饼子条索清晰明了,芽、叶、茎分明,芽头硕壮、叶张肥厚,饼子压得也是松垮垮(经常标榜纯手工石磨压制),冲泡开后茶叶还原度高,非常漂亮。就个人的理解,这是仅仅是为了追求视觉上的美感,而茶的制程上是存在缺失的。茶叶揉捻不充分与杀青不透一样,是会极大的破坏其后续转化的。

五、陈化是个很复杂的概念

普洱茶是否真的“越陈越香”?是否真是“可以喝的古董”?为什么新茶与老茶价格天壤之别?这一连串的问题,或多或少都与普洱茶的“陈化”环节相关。陈化本质上指的就是普洱茶的“后发酵”,当然这个不是普洱茶特有的,般的黑茶类茶品都有这个性质,比如六堡茶、安化黑茶等。

“后发酵”是作为一个核心关键词写入国标的,因此后发酵的程度、后发酵的质量,是完全可以决定一款普洱茶的品质的。甚至还有部分人士提出未经过时间洗礼的生普新茶,根本就不能称之为普洱茶。但是里面也有一个时间问题,后发酵多久,才能称普洱茶呢?量化的标准在哪?这个谁也答不了,因此讨论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意义。(笔者:普洱茶标准制定时,曾有学者提出将茶多酚含量降至15%以下作为“普洱茶”的量化标准,但因多方面原因未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