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茶的江湖里,古树派、台地派,生态派、有机派,大树派、小树派,生茶派、熟茶派等等,江湖有些纷争、有些乱,恰似一部现代版的“天龙八部”。
2008年以来可以算古树派占居上风,我想在“普洱武林江湖”中永远也不会有绝对的盟主。江湖本该多元共生,那些追求一统武林的“盟主梦”,从没有正真一统过武林。有人问我属哪一派?我无派!非要安个派,自嘲“客观派”。
言归正传。古茶树目前从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普洱市及部分区县出台的《古茶树保护条例》的界定:“古茶树是指行政区域内的野生型茶树和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但在行业内的古茶树多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古茶树,官方公布云南省目前有古茶树面积30余万亩。
保护古茶树是因为其资源稀少、珍贵,同时是人为影响过渡,不得已而为之。用树龄在一百年划分古茶树本来无可厚非,但我爱钻牛角尖,本性难改,有些新想法或研究出什么东东,也就很直接的讲出来。树龄在一百年以上为划分标准我提出一点自己的建议:“一百年”是个数量词,没有具体的时间起止点,也就缺乏具体的标靶,短期内一般看不出纰漏和瑕疵,但时间稍长问题将会暴露出来。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省种植茶叶面积近百万亩,若再过四五十年,这些茶树也将达到一百年树龄,按照这样云南的“古茶树”将有130万亩左右,很多还是台地茶,那时的“古茶树”也就不是现在所指的古茶树了。保护条例的边界及意义又将如何定义。
我认为用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来界定要准确、科学些,如“在民国元年即一九一二年以前种植的茶树为古茶树”,这样受保护的古茶树面积始终保持在30万亩左右,保护才越来越显得有意义。
古茶树从树的粗细、高矮还是区别很大,在同一片地、同一品种、同时种植,但不同的留养模式,一部分长得比较高大,一部分由于修剪长得相对矮小,人们普遍认为茶叶品质会有变化,价格也自然很悬殊,但原因又说不清,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
俗话说:“树干有多高,主根有多深;树幅有大宽,须根有多长。”我求证过几位移植大树的师傅,他们都认为古人的这一总结完全在理。适者生存法则,黄山上的迎客松,能在石缝中成长,必须要有足够强壮的根系。茶树要长的高大,没有扎于深土下的根系,首先是长不大,其次是长不稳固。所以相对高大的茶树根系一定比长得矮小的扎得深、长得壮,这样就引出问题的实质。
根系扎得深,长得壮的茶树是以吸收土壤深层的矿物质养分为主;根系扎得浅,长得小的茶树是以吸收地表浅层的养分,主要是人工增加的养分为主,所以乔木型大茶树品质、口感更好的原因应该在于此。所以茶树品质就与土壤、树形(留养模式)、品种、海拔、气候、树龄、加工工艺等要素有关,其中土壤中的成分、树形大小两个要素尤为重要。
茶叶江湖如此之大,海纳百川,存在就有道理,也用不着刻意支持或打压哪一派。常言道:三十年河朝东,四十年河朝西。2003年以前茶叶江湖里是台地派、绿茶派占上风;最近这十多年为古树派、熟茶派占上风;二十年后谁将左右武林?也许又出来一个乔木派、中期派、老茶派,谁又能知?(本文来源:普洱双语,作者:包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