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普洱:郭子剑的“只见茶”
只见普洱的初遇
1991年,“普洱教父”白水清先生回乡探亲。在安溪茶山里浸染了20年的郭子剑,在这次无意的闲谈中,平生第一次听到“普洱茶”这三个字。他与普洱的缘分由此开始。
七年之后,他只身来到云南闯荡。想起当年懵懂听说的“普洱茶”出产于此,出于茶人爱茶的天性使然,便有意无意地自学起普洱知识,当地的茶厂和茶农家里是他最常拜访的地方。在白先生的指点下,他还做起了采购普洱转卖香港的生意。
只见普洱的相知
2002年4月8日,那是一个值得铭记一生的日子。是奇妙的缘分呢,还是茶山冥冥之中的召唤?那一天他带着一腔赤诚,终于第一次踏上了勐海的茶山。昆明到景洪的几日奔波不曾让他畏怯,高山峡谷的一路艰险不曾让他屈服,唯独这莽莽的原始茶山,第一次让他有了拜服的冲动!
湿润的空气、高大的茶树、层叠的枝桠……站在彩云之南的土地上,沐浴着高原特有的暖阳,这个见惯了灌木型铁观音茶树的安溪茶人心里涌动起一股沸腾的热情。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茶树!如此原生态的生长环境产出的茶种,其滋味的回甘及生津给味蕾带来的刺激,定是其他茶类所不具备的呀!他隐隐感觉到生命里有某些东西,开始与这片茶山有了牵扯不断的联系了。盛易祥。
这趟茶山之行回来后,郭子剑正式向白水清先生拜师学茶。白老师用自身收藏的老茶作为教材,从各大茶区的了解、选料的质量,到口感的丰富、拼配的研究,给他上了一堂堂生动专业的普洱课。与此同时,他还留心收藏老茶以供品饮学习,手上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收藏级茶品。
只见普洱的前身
白天他上班忙无暇学习,到了晚上,他就上半夜睡觉,下半夜试茶。云南晚上的气温尤其低寒,多少个睡眼惺忪的夜晚,他常常掀开温暖的被盖蹑手蹑脚地起身,就着暗黄的灯光将不同年份、不同山头的茶泡开来,摆在桌上逐一品尝,去体会不同的口感、滋味和香气。在这日复一日的坚持里,他的普洱茶学识突飞猛进。3某天,一位朋友应邀前来品茶,只见他两眼痴痴地盯着茶杯陷入沉思之中,不曾注意到朋友的到来。那朋友见状打趣道,子剑呀,你眼里只有茶,并没有我这个老友呀!
他这才回过神来,起身抓住好友的胳臂,急切地追问道,你刚刚说的什么?“你就只见茶,不见我呀!”朋友继续调侃。“啊,只见茶!”郭子剑顿时开怀大笑,“你可帮我解决了一大难题啊老朋友,我的收藏茶终于有名字了,就叫只见茶,郭子剑的只见茶!哈哈,今天一定拿出最好的普洱犒劳你。” 于是乎,普洱茶的历史上,又多了一个情深意厚、朝气勃发的“只见茶”。
只见普洱的发展
郭子剑为了更专注于普洱茶,将“只见茶”发展为“只见普洱”。
经过几年的经营和积淀中,“只见普洱”逐渐被业界认可,成为普洱茶界专业收藏茶的代名词。“只见普洱”的宗旨是,用好的原料加上好的拼配,经过一定的时间,具备了好的口感和功效,将普洱茶的价值体现出来,去惠及更多的爱茶人。因此,郭子剑亦坚定了做一片值得收藏的普洱茶的决心。
2007年,资本进入普洱茶市场,普洱茶价格被炒得越来越高,从2005年底的18元1Kg抬高到了2007年初的500元1Kg,一路飙升形成泡沫,普洱茶市场严重失衡。郭子剑劝朋友们不要随便买卖普洱,同时也不轻易卖茶,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照旧制茶、藏茶。“做茶和做人一样,要用心,要诚心,还要有善心。”他笑道。后半年普洱开始跌价,市场逐渐回归理性。2008年开始,他每年仍旧到各大茶山采购茶叶、向各大藏家学茶。制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颗爱茶心不曾跟随外界喧嚣浮动。至无我,只见普洱,更无他——这,也是“只见普洱”的真味吧!
2011年,为了把普洱茶带给故乡人,分享生态、健康的普洱茶文化,郭子剑带着“只见普洱”回到厦门,开始了人生第二次征程。从入滇到返厦,他用十几年时间完成了普洱茶研究与制作的使命,如今回来与故乡的亲友分享。他热心组织了“只见茶会”,把十多年来收藏的好茶慷慨地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品鉴,从而结交、培养了很多热爱普洱的厦门茶友。2015年,为了真正实现百年做茶的愿望,郭子剑还注册了自己的茶叶商标,“中兴鉴记”由此面世,将更多的好茶带给了喜爱它的朋友。
从喜欢、尝试到痴迷,他愿意像师父“普洱教父”白水清先生那样,无偿提供普洱好茶与大家分享,努力使普洱茶惠及更多的爱茶人,将这份美好的普洱事业继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