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西麓山终见文怕大茶树容颜老乌山探秘
2014年05月21日

西麓山终见文怕大茶树容颜老乌山探秘

笔者与茶文化学者李琨(琨哥)在2017年4月的普洱镇沅古茶山行,终于抵达老乌山地界。老乌山形似叶,卫星地图尤为明显。先前人们规划是大山中的小山,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商政都认为老乌山茶区的规划应遵循自然、尊重历史,突破行政区概念,打造有影响力的大茶区。它的范围应包括,镇沅振太、猛大、按板、景谷凤山、小景谷。它们地处山,习相近、性相沿、文相通、史相连,同属一宗。

 5.jpg

老乌山遍地茶,色乌润、毫满身,劲足、汤厚、底够。这里地质多为“丹霞地貌”,地方俗称“猪肝石”地貌,文人雅士形容为“霞谷丹心”。地表虽被开采,但深层烂石密布,茶树根深体壮,能吸能藏,并在长期的生长中融为一体,顺势而发。所制茶风岩韵、老枞幽香、且香沉疑重,存之香能沉汤、香能入海,品之味香合一,更为甘爽,淡冲更佳、冷汤尤优。

 6.jpg

老乌山分东西两麓,我们此行从老乌山西麓进入,首先抵达的是镇沅县振太镇的文怕村,这里位于海拔1800米处。这里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支持产业发展 助推精准扶贫”的试点村。

据中国人民银行驻文怕村脱贫攻坚工作组组长李荣耀介绍,人行在文怕的任务是为77户村民、285人脱贫。这里11个村民小组,主要产业是烤烟,2015年有3000多万元产值,2016年由于雨水大,减产厉害,产值只有2000多万元。这里养猪、牛、鸡,发展养殖业,扶贫工作组向77户贫困户发放了100只鸡苗,并开展种植养殖培训,并与水务局合作,2017准备修建370多万的灌溉水渠项目,恢复稻田里养殖野生黄鳝的景象。试种天麻、重楼,发展林下种植,种植野生菌,也是扶贫工作组主推的脱贫项目。由于这里海拔高、纯生态,养殖动物和种植作物的生长期较长,品质更好。

 7.jpg

文怕村的交通设施很差,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车,基本上都是坡地,连个想建篮球场的平地都找不到。村公所位于岔路口,也是个节点,南来北往都从此路过,是去按板镇的交通要道。交通局在此铺路12.4公里,人行铺设机耕路15.8公里,争取2017年客户可以开轿车进茶山。

 8.jpg

文怕茶叶产值低,种植面积不大,高品质古树茶,直径大的茶树有百十亩,但制作工艺不佳。信息市场不对接,好资源没有得到好的开发利用。老乌山尖山茶厂厂长在此承包了100多亩茶地,迎春古茶的何总,李琨的鹿鼎茶业合作社都被引进文怕做茶。

 9.jpg

与李组长拜别后,琨哥带着笔者,在老乌山西麓的山道上路颠簸,终于抵达文怕最有名的那棵大茶树,此树高9米、树围2.68米,有近500年的树龄。在镇沅茶人祁鹏飞、罗厚友、李琨等人的陪同下,此树于2005年得到普洱市著名茶种质专家肖时英考察论证,发现它有极高的种质价值,将来可进一步开发利用。但关于此茶树的渊源一直未能明白。琨哥经过近十年的考证,最终认定它就是穿说中的“勐谷王”。“勐谷”是傣语,指《蛮书》中的银生城,在此证明了澜沧江中游两岸是普洱茶最早的发源地,老乌山种茶史源远流长,茶及盐曾为老乌山宝仓山太和谷创作了持久的辉煌。此树见证了它的兴衰,自身也从年产150多公斤鲜叶衰老到年产近50公斤鲜叶。乱子客茶业。

琨哥对这棵树极其关注的另一大原因是,这棵现被人们称为“老和尚”的古茶树身上丝毫没有藤条茶的痕迹,也没有基本原理的应用,这更加证明了藤条茶不是自古就有的,是逐步发展形成的,是云茶规模化产业化的活见证,它身上还具有丰富的文史价值、应该得到更好的开发与保护。现人们将藤条茶的原来应用到它身上,让它又焕发生机。古树迎风笑颜开,新枝绿叶满树来,它正盼着老乌山春天快快来。

 10.jpg

但这棵大茶树不是产量最高的,琨哥带笔者前往文怕村村书记家,见到了书记家住所后院的一棵大茶树,那棵才是产量最高的。这棵树2015年可产54公斤的鲜叶,价格800元一公斤,用来做单株茶。

我们的小轿车在崎岖的山路上继续前行,当地的人都说那路真是烂的可以,琨哥一路都在强调“论基础设施的必要性”。我们一路祈祷着,千万不要有哪段路过不去,还好在有些轿车难以通行的路面,我和琨哥配合着,一个垫石头,一个把方向盘,虽然行进缓慢,总算是驶过最难走的路段。

 11.jpg

琨哥说,老乌山西麓还有一种大茶树,也算是宝贝。他神神秘秘地先不告诉笔者是什么,垫石头垫累了的笔者在车上昏昏沉沉睡着了。等被琨哥叫醒的时候,那“宝贝”已经出现在笔者面前!原来又是一棵大茶树,可是有什么不同呢?走近了看,果然发现不同,那是一棵大紫茶树!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早就有“茶者,紫为上”之说,而这么大棵的紫茶茶树,笔者还是第一次见到。

在天黑之前,笔者与琨哥终于离开老乌山西麓,进入老乌山东麓地界,等待着我们的将又是新一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