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旧文,今日偶然翻到,读来依然有味。今日之市场不同于往日之市场,不过,也是极其雷同之处。
之所以重新发出,是因为很多人未必了解我行文之意,我挺天价,也反对天价,挺炒作,也反对炒作。(个中味,细琢磨)
核心点在于主流和支流的关系大家要理清楚。
古树茶概念成立的初衷
普洱茶的风向开始改变,古树茶的市场细节也开始有微妙变化。
最新的例证在2013年的广州茶博会上演。2013年广州秋季茶博会,作为行业内最重要的展会之一,普洱茶行业几乎倾巢而出,一派高端风,一派古树风。雨林推出1.5万一片的古树茶,七彩云南推出1万一片的古树茶,连一向谨慎的下关茶厂也推出上善冰岛的山头茶作为重头戏。
2014年,古树风劲吹!
古树茶在行业内称之为大树茶。古树茶长期以来一直属于一种草根茶,属于圈子内自娱自乐的一个品种。在2007年之前,大树茶由于采摘不易,道路难行,所以,大树茶的价格远远低于小树茶。大中型厂家也极少生产有关大树茶、纯料茶概念的产品。
所以,大树茶从出生那天开始就是出于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这可以从大树茶的产品定名之乱窥见一斑,比如野生茶、荒野茶、深山老树茶、大树茶、古树茶、纯料茶等等不一而足。2004年之前,稍有规模的厂家生产的大树茶一般都是茶商特殊定制的产品,原因有二:一是成本更低廉;二是突破青饼、七子饼、普洱茶之类的俗称,靠另行命名取得市场差异化的效果。
古树茶概念在2007年普洱茶崩盘后开始发力。
茶叶行当一直是沿用传统的销售模式,绝大部分厂家没有品牌概念,但是山头茶的概念充分,这是典型的绿茶思维的继承。这在表面上形成了今天普洱茶行业合力打造“山头茶”的局面。
从山头茶而裂变出:名山茶、纯料茶、老树茶、古树茶等等概念。
表面看起来,“名山茶”似乎就是普洱高端茶的代表,其实这是个误区。
因为即使拿到好原料不等于就得到了好茶,原料、加工工艺、仓储是普洱茶生产三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山头茶这种概念当初只是作为小作坊抵抗大企业的一种“产品”手段,这种手段某种意义上是可取的。
纵观世界各国其实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法国红酒、德国啤酒、中国白酒,都有其共性。比如都是民族产业,都是大型寡头企业与众多小型企业、作坊共存,形成大品牌引导行业,小作坊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小众消费群体的生态圈,这些,尤其与普洱茶行业类似。
山头茶的目的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形成各自有效的目标消费群体,由小众的个性化的山头茶覆盖这样的群体,其实是可行的,实质上也比较成功。
但是,古树茶的概念被放大后,唯古树不喝的错误观点则可能误导产业之方向。乱子客茶业。
初制所就能保证古树茶的正宗?
为了保证古树茶的来源,从2011年起各中小企业纷纷上山建立初制所。
实质上初制所分为初制点、初制所、初制厂三级。所谓的初制点,其实就是茶农自己炒制毛茶,这在普洱茶行业比较常见。
因为鲜叶到毛茶,要走完鲜叶采摘--杀青--揉捻--晒干这几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过程。这就有时间限定,这就是在山头建立初制所的初衷。
2008年云南省的茶叶初制所即达到5170多个,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到了2010年,初制所的数量已经达到5644家。
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情况是,普洱茶在2007年达到9.9万吨的峰值水平的时候也没有任何厂家、商家说初制所不够用的情况。
现在的茶山、茶树都属于私人所有,在茶叶降价的时候,与茶农签约,茶农当然愿意将茶叶按协议价交给厂家,而一旦茶叶的价格上涨,茶农就必然随行就市。
实质上,一旦收茶的规模上去,要保证都是“古树纯料”,其实并不容易。云南山头,大小树混生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大树、小树价格差异巨大,小树茶价格2012年均价不到20元,而勐海区域的大树茶最便宜的也要达到300元以上,暴利的驱使,大小树辨别不易,所以,从名山寨子买的茶叶不一定就是名山古树茶。
所以,无论是初制所和签约收购模式,要保证茶叶的古树纯料并不容易。
现在的普洱茶行业,原料的元素被放大,所以,大家都瞄准了收购环节。实质上,刻意地放大某一环节,其目的已不在毛茶了。
山头茶的魅力在于个性化,不一定完美,但是代表了一种传统工艺及文化的魅力。本来,大厂做品牌,作坊做个性化产品,这条路对于普洱茶行业而言,具有一定的平衡性,毕竟满足了一定的市场需求。
但是,一旦规模化生产古树茶,那么,这种茶行业的生态平衡又将打乱。
个性化消费,是目前呈现出来的普洱茶多元化消费的一个例证,但是,一旦大企业也来粘上古树茶这个标签,规模化生产同一个品种的古树茶,本来就与这种消费观相背离,市场的消化量也变得可疑。
那么,用类金融化的手段去消耗,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
格风味都没有,何谈老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