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发展史时期——神秘的普洱茶
清初,普洱茶的初制主要由茶农完成。制成晒青毛茶后,在运出产地时要装入竹筐,为防止茶叶齑碎,须在包装前8小时左右喷洒少许清水,翻拌均匀,将茶潮软,这加大了其含水量。
将这种晒青毛茶从产地运出,用人背大约12天,马驮大约6天到当时的茶叶集散地(总茶店),此时,这批茶叶已完成一个初步的冷发酵过程,由生茶(未发酵)变为发酵较轻的熟茶。乱子客茶业。
在普洱或思茅总茶店,一部分散茶经挑拣后内销;一部分蒸压成饼茶,每7圆为一筒,外包笋叶,这时为使笋叶柔软也要将其浸湿,随后销往藏区。
从思茅经传统的茶马古道普洱—景谷—景东—南涧—祥云—丽江—滇藏线到达拉萨。这条路全程需要100余天,尽管路途遥远、空气干燥、气温较低,但茶叶本身和笋叶中包含的水分仍使这些饼茶缓慢的冷发酵,形成云南特有的大叶种后发酵普洱茶,其独特的陈香和浓醇的汤色尤其受到藏胞的喜爱。
普洱茶的形成,最初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特定的地理、气候原因和特定的运输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当初,这些工艺很难为外人知道,造成了普洱茶的神秘感。有人说它是错误的产物,但这种错误是美丽和功德无量的。文/周红杰
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是云南的历史名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普洱茶有不同的含义。通过对普洱茶形成、发展和演变历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古代普洱茶:清末以前,产品的形式主要是紧茶;近代普洱茶:民国初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产品主要是晒青和紧茶,其形成普洱茶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贮藏和运输;现代普洱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产品特征是后发酵、微生物和水热作用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因子。
什么是普洱茶?
最原始的解释就是普洱地方产的茶。第二个定义指用滇西、滇西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毛茶和紧压茶(通常被称为生茶),这类茶经过长时间的存放有可能变成自然后发酵茶。第三个定义是指晒青毛茶经过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通常指熟茶)。
好的普洱茶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一是好的原料,这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基础;二是好的加工工艺,这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关键;三是科学的贮藏,这是普洱茶品质形成和保持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