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山,这个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原始社会直接“穿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古茶山,因基诺族自称“从大鼓中走出来的民族”而充满神秘,更因与西双版纳境内澜沧江以北的革登、倚邦、莽枝、蛮砖和漫撒(易武)等五座茶山并称,而远近闻名。繁盛时期“入山造茶者达十万人之众,茶产量数万担”,因为清朝皇室制作贡茶而演变成普洱茶发源地,被誉为古六大茶山。
基诺山活化石般存在的”攸乐古茶”系列,从原始采集时代起便是餐桌上的凉拌茶;火燎鲜茶,再用植物茎叶烧制的 “天工茶”,以及铁锅蒸茶的竹筒茶……浓郁茶香中,窥见的是中国茶文化的源头。
基诺语称茶为“啦博”,“啦”是依靠,“博”是芽叶,其意就是赖以生存的芽叶。他们对茶树的称呼就有五种,分别为“啦博阿则”;野生茶树为“啦博阿卜拉”;老茶树为“啦博则里”;大母茶树为“啦博则嫫”;有时也把茶树称为“接则”。基诺语中“接”是钱,“则”是树,他们也把茶树看作是“摇钱树”……
历史上,攸乐茶山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之一,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当地人都奉孔明为茶祖。
清朝时的顺治、雍正和乾隆三个时期,都曾将攸乐山定为六大贡茶山之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还设立了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并驻扎有清军。1942年因战乱遭受兵灾后,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近年来经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基诺茶山的茶叶产量又开始逐渐上升。
今年3月9日,由努尔哈赤十一世孙爱新觉罗·德崇发起,旨在开发基诺山皇家贡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拓展皇家茶文化基地正式在基诺山成立,举行了基地地标龙碑的揭碑仪式。龙碑由爱新觉罗·德崇本人设计、撰写碑文,蕴含着将中华龙文化加茶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特殊含义。祈望通过“龙吐天浆润茶山”的设计理念,来展现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做足、做好茶文化的美好愿景。
这块地标龙碑,正面碑文由满汉文合璧的形式雕琢而成,内容为:“大清历:顺治、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钦定贡茶山——史称攸乐,今基诺,现为努尔哈赤十一世孙爱新觉罗·德崇(溥旻)拓展皇家茶文化基地。”龙碑背面用汉字记载:“《清史稿》《清实录》载:顺治二年(1645年)上封御史辖茶马司,四年(1647年)封遗茶马满、汉御史官各一;雍正七年(1729年)上敕置普洱府领厅——思茅厅攸乐土司;东南六茶山事贡茶,首曰攸乐(注即基诺)贡茶,上用也,赐御赏。乾隆元年(1736年)钦命攸乐(今基诺)至县。旨:事茶贡。钦此。”
地标龙碑的碑文,记录了攸乐(今基诺)贡茶的历史沿革,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这座神秘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古茶山。
基诺山(旧称攸乐)中的基诺人,上世纪50年代还保留着由长老领导的氏族公社。1979年6月6日,国务院正式认定基诺为我国的第56个民族。
如今,位于景洪市辖区内、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的基诺山,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3个坝子,成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